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阶级概念的界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划分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普兰查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对中间阶层的性质、地位和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定位。中间阶层属于新小资产阶级,不是工人阶级,但是通过认同工人阶级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结为联盟,成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家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与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国家的相关本质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发展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等方面问题的阐释中,蕴含着他们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治理方式是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社会不存在阶级,国家退出历史舞台回归于社会,社会治理的主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治理方式是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一些人开始质疑阶级分  相似文献   

5.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资本论》的内核是论资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之一剩余价值学说同样来自于对资本的分析。然而,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制度的变化,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历程最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6.
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具亮点的部分。福斯特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层层挖掘,首先构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唯物主义,进而在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释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物质变换概念,重释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批判意义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体现了自然——人——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显示了马克思思想与生态学思维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的第一次尝试.在该手稿中,马克思所确立的基本范畴如私有制(所有制)、工资、资本、地租、劳动、分工、货币等,成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及其理论构架的基本点;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利益关系的探讨,力图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因此,该手稿对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拓展研究。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适用性缺乏学理性分析。国外相关研究有多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建倾向,缺乏在马克思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内补充、细化和发展。鉴于以上问题,在研究马克思阶级理论过程中,应更多地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发展和创新,做到民族视野和全球视野相补充,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相统一,坚持和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开拓和探讨的一个领域 ,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学笔记》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和“菲尔笔记”以及俄国问题通信中。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绝不是仅仅提出了一个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发展规律这样深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上 ,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特点。具体来讲 :首先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辩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初 ,由于当时的急迫任务是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因而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得要多…  相似文献   

10.
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今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由简单向复杂化的历史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已经从社会关系中消失或者说阶级划分已经无关紧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阶级划分理论上,从一元标准转向多元标准,以剥削、权力和知识为标准的阶级划分理论,扩展和延异了传统阶级概念的内涵,但其研究方法需加以辨析。在阶级斗争日趋衰落和式微的同时,以争取公民权利和各种生活机会为指向的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新的阐发,使阶级斗争理论由宏观经济政治领域转移到微观社会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展开社会批判、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和推进。列宁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思想是在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揭示落后国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社会具体实践的统一中,他找到了理论的突破点。无论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实质,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的辩证性质,还是积极探索过渡时期的社会结构,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俨然已经发展成为复数概念。尽管各种形态的理论流派都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分野,有的甚至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的复数形式之间的主要理论分野集中在哲学和社会政治两个层面.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哲学是否必要以及哲学向何处去;在策略上的歧见是关于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的本性复归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14.
列宁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家,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来源之一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列宁肯定了它的理论价值,认为它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反映,饱含革命元素,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方法论等不同维度,为马克思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启示。列宁分析了它的理论限度,认为它在地租观、国民收入说、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和流通理论、资本积累等问题上,存在理论矛盾,认为它的理论属性在现实表现上具有阶级狭隘性,在理论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5.
面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起的新社会运动风潮,马克思主义模型在诠释这些社会运动的发展时遇到了不少难题.马克思认为,人类全部的历史可以被描述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被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劳资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冲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刚进入中国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它只是概念性的了解,比较模糊.李大钊在1918年7月写的文章,也只是停留在歌颂十月革命、马列主义的范畴,而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理论介绍.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又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的宣传、评论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李大钊指出当时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改造世界的新纪元,而马克思主义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从而首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李大钊对马克思的学说体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经济论)、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要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不能离开他的唯物史观--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他的三部理论互不可分,而阶级竞争便是从根本上联络这三大原理的一条金线.李大钊分别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经济论,最早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呈现给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的百年中经历了一个由反自由主义到逐渐靠拢自由主义的重大转变。形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马克思双重批判理论的误读。其中,从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双翼式批判到客观经济线索的渐次隐遁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受其影响,在实质性地接受自由主义个人本体论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彻底向自由主义缴械投降。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失误、挖掘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双重批判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重要视角。“二战”后,英、美、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马克思揭示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不同的特点。由于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已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出现了新的阶层。传统意义上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由尖锐转向相对缓和。  相似文献   

1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经典命题。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析中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只适用于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社会统治力量。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命题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一方面消除了人类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为解决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实践思维不能完全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和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反思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时空学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里 ,马克思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思考和阐述时空问题 ;第二阶段 ,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作为时空的源泉。马克思认为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形态中 ,时间和空间都是在相应的劳动方式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从人的生命的根本追求出发 ,始终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时间概念上 ,同时也暗示了时间是空间的本质这一思想。马克思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揭示了这一历史条件与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时空观的考察出发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强调在三大社会形态中 ,时空概念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