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20年8月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至1921年7月一大前后,本文界定为中共早期。在这一时期,中共存在着明显的排斥国民党的政策。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的形成及确立与共产国际密切相关,它是共产国际成立伊始“进攻理论”在中国的直接后果。按照这种“进攻理论”,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必须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当做当前迫切任务,把资产阶级、国民党当成最主要的敌人与革命对象。以“打倒中派”为特征的共产国际“左”倾政策,要求中共对资产阶级、国民党必须采取敌对、排斥的政策。共产国际代表的使华与“进攻理论”的输入,是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形成及确立的组织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军 《党史文汇》2000,(10):27-31
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当前国民党在台已失去执政地位 ,但其 5 0年来的大陆政策 ,依然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认真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大陆的政策 ,对于增强对“台独”的斗争力度 ,实现祖国统一 ,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蒋介石主政时期 :图谋“反共复国”、“光复大陆”1949年 10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国民党并不甘心失败 ,仍以台湾作为最后一块阵地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进行殊死斗争 ,妄图“光复大陆”、“反攻复国”,并围绕这一总目标 ,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政治转型的概况 1986年3月29日,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地方自治法制化、党务革新和政策调整为内容的政治革新六项议题,被台湾舆论界称为“最大胆的政治革新”。之后,国民党当局先后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开放了党禁、报禁,开放了到大陆的探亲、旅游及工商界人士赴大陆考察,人事方面作了重大调整,相继完成了“国安法”、“人民团体组织法”、“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和“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自愿退职条例”等重要“法令”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4.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掌握了全国政权。与此同时 ,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台湾建立了地方政权 ,继续与大陆对抗。这样 ,就人为地造成了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局面 ,台湾问题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中央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来完成。20世纪50年代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中共的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决”到“和平解放”的变化过程。“武力解决台湾”政策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中央主张武力解放台湾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发表《告前…  相似文献   

5.
殷海光 (1919~ 196 9) ,湖北黄冈人。早年是一个狂热的反共人物 ,在国民党宣传阵营中有“反共理论家”之称。 194 9年随着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溃败而去了台湾 ,但“国民党没有料到 ,这位青年理论家被他们劝到台湾后 ,不但未给他们做什么有影响的宣传工作 ,反倒成了他们最为头痛的一支笔 ,最痛恨的大敌。”(第 81页 )本书即以殷海光在台湾天下皆噤若寒蝉的环境中 ,以犀利的笔端揭露蒋氏政权反民主的专制统治 ,从而成为台湾与胡适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与政论家的人生历程。书中选择了殷海光抨击蒋介石专制政策的一些最主要的事例 ,如蒋介…  相似文献   

6.
论文部分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的政策与共产国际成立伊始的“进攻理论”/张喜德/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共产国际与大革命时期的中共中央军事部/黄华/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共产国际为什么高估了国民党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继而又策动汉奸成立伪“满洲国”。之后,加紧染指华北。中华民族危急蒋介石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卖国政策。富有爱国心的续范亭将军对此深表不满,心情极度苦闷,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1935年亲赴南京,想以一个老国民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各方人士和国民党中央呼吁抗日,以期早日实现抗  相似文献   

8.
由于原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50—60年代中苏围绕核军事合作、如何评价斯大林、三次台海危机、中印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分歧与摩擦,最终导致中苏党际和国际关系均告破裂,70年代后的中共对台政策也由“武力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考察原苏联对中共对台湾政策的历史流变,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对21世纪中国国家形态的整合与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60年前爆发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共同进行的伟大义举。许多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在起义中与共产党同舟共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被称之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姜济寰先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拖延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49年底,国民党政权从大陆全面败退,撤到台湾。其时,台湾人心浮动,经济恶化,再加上一直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美国也因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而准备不再支持国民党政权。而在海峡的对岸,取得了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高昂,在东南沿海一带加紧渡海训练,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台湾岛,解放全中国。当时,整个形势的发展,使得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海外观察家都认为,国民党政权不可能在台湾存在太长时间。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直犹豫是否继续支持逃亡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美国,转而开始全面支持蒋介石政权。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宣布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又于1954年12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次年1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决议案”,决定“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得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专事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以防武装攻击”。美国出兵台湾,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不仅使得台湾海峡局势陷于紧张,更使得中国的统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团结全国人民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和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根据中央指示,闽南党组织积极致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亿骨肉同胞的如此隔离 蒋介石在对国民党进行“改造”的同时,又在台湾执行了建立戒严体制,强化对台湾人民的专制统治。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在溃退到台湾的前夕,陈诚颁布“戒严令”,在台湾境内执行戒严,封锁各港口,限制出入境,对台湾实行“动员戡乱非常时期”军事管制。国民党逃台后,1950年4月26日,蒋介石修订颁布“惩治叛  相似文献   

13.
萧竹 《党史纵横》2010,(6):56-59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在大陆活动猖獗。国民党保密局从台湾派遣“王牌杀手”封企曾密赴上海,执行“1243”行刺上海市长陈毅的任务。这项计划是由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亲自制订并经蒋介石审核后批准。台湾方面认为此项计划“必能成功”,但是就在封企曾刚准备行动时,就被我公安机关破获,号称“王牌杀手”、“杀人魔王”的封企曾最后伏法于上海龙华刑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对国民党政府从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加之英、美的劝降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反动方针.随后,各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趋严重,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袭击和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或后方工作人员的严重事件.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我党我军打退.1940年底至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了以“皖南事变” 为最高峰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又被我党我军打退.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16.
《广东党史》2009,(2):40-40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回到溪口。经过3个月的思考与探讨,蒋介石意识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国民党内部存在着种种腐败行为。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指定“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接掌“中央党部”的职权。国民党“改造”运动大张旗鼓地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是在其政治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前所推行的内政外交的基本方针。对于这一政策,国共两党史料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本文试就这一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作一粗浅缕析,不当之处,期求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18.
泛蓝和泛绿是学术界对目前台湾政坛政治势力的基本划分。2001年底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之后,岛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发展成为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主要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民进党和台联党则组成了泛绿阵营,而大陆政策成为区分蓝绿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4,(5)
台湾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目前台湾政治势力的基本划分。台湾的主要政党包括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和新党。国民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党,其前身为孙中山先生创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国民党分子不甘心他们在大陆的失败,利用我国对澳门问题特殊的处理方式和澳门这块特殊的地点,不仅在澳门设立了“国民党外交部驻澳门办事处”,还开设了大量的反动敌特机构,如“工团总会”、“流亡澳门难胞总会”等,积极从事反攻大陆、颠覆破坏、煽动造谣等活动,在国际、国内都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形响日益扩大,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获得了广大热爱和平的国家的认同,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日益增多,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国际上倍遭冷落。1967年,澳葡当局禁止在澳门悬挂“中华民国”旗帜事件即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