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冬最冷的那几天 ,我在望奎县采访 ,望奎县的领导对百姓的挚爱 ,望奎县的干部对百姓的慷慨 ,真的使人好感动 !1998年8月的一天上午 ,一个老太太找到望奎县委办主任胡宝军 ,她说 ,我叫袁桂珍 ,我有冤情 ,要见县委刘书记。胡主任说我能代表他 ,有冤情就对我说吧。当胡主任耐心听完老太太的叙述后 ,他对事情的真实性有些半信半疑。找来了信访员王玉魁细问详情 ,王玉魁说 :“这些年上访的人里 ,最冤的就是这个袁老太太 ,几届县委领导对她的事都有批示 ,但落实不够 ,解决得不彻底。”胡主任要来卷宗 ,对这起36年冤案的来龙去脉了解个透—…  相似文献   

2.
刑事冤案是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法律监督的失效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在现行制度下,作为法定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缺少监督动力,而当事人又缺少监督能力,理想的制度设计应该是耦合动力和能力,使法律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以公诉权为中心对检察机关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组织找他谈话,准备把他从区长提拔为副县长。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他推向无底深渊。他被指控奸污了亲生女儿,被判刑十五年,之后便是漫漫申诉——  相似文献   

4.
舞台上,修竹苍翠,阴云密布。钦差朗声宣读圣旨之后,“斗笠县令”出场。“连年大旱,百姓无粮,让号冤案……”韵味十足的演唱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5.
刘洋硕 《廉政瞭望》2013,(10):56-57
62岁这一年,突如其来的名气与荣誉,让张飚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浙江张高平叔侄冤案”的平反,让他成为了中国检察系统里备受瞩目的焦点。但在体制内工作了半辈子的张飚,仍然小心翼翼。虽然通过电话,见面前,他还是让我务必通过正常途径找单位领导批准——即便他已经退休,即便已经有几十家媒体走过这毫无意义的“组织程序”。此前,他一度拒绝媒体采访,强调冤案平反“靠大家,靠单位,靠集体,如果突出我个人,我觉得不太公平”。  相似文献   

6.
中宣部原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李之琏在《共和国重大事件决策实录》一书中撰写的《丁、陈反党小集团案的内情》,披露了当年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反党小集团”的经过和内情。他在文章开头写道:“我作为处理这个案子的参与者,冤案的知情人,有责任将内情公之于众,留给后世。”1955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3,(14):14-14
冤假错案在中国的司法史上可谓接连不断。从当年的佘祥林、赵作海到如今的李怀亮、张氏叔侄,萧山五青年等冤案人物镜像,我们不禁拷问错案为何在近年被不断曝光,错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  相似文献   

8.
肖光威 《湘潮》2008,(7):31-32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使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蒙冤受辱、惨遭迫害。其中,因盛行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冤奇案件也为数不少。1969年,我在湖南省革委会从事专案工作时,就亲身调查了一起因如何对待毛泽东塑像问题而牵连几位高、中级领导干部的奇特悬案。  相似文献   

9.
甄化  莲宗 《廉政瞭望》2014,(10):60-61
妹妹放出话,说哥哥王本余要找对象.就在去年秋天,他回老家那天。到今年4月,四川遂宁的王家一直门庭若市,已有8名女性找这个年过六旬的“大爷”相亲。人们不再当王本余足“杀人犯”,而是直盯着他获国家赔偿的15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柳亚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组织者和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革命诗人。李兆炳,福建省漳州市人,一位参加过长征的共和国少将。李兆炳与柳亚子原本不相识,直到柳亚子逝世,李兆炳对他也只是闻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人们视为圣明之君。贞观六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故事传为美谈。正是这样一个人,也还是制造过冤假锚案,  相似文献   

12.
江南尘 《奋斗》2001,(2):55-55
一位名叫张桂娟的农村妇女,在一个大冤案中,又无辜被关在监狱里7个月零3天。她也像《秋菊打官司》一样,要讨回一个说法。  相似文献   

13.
今年夏历四月十七日,是革命先驱石玉翠103岁诞辰。20多年前,为其冤案的平反昭雪,我曾尽了一个妇女干部的绵薄之力,为革命先辈做了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情。每每想起此事,颇感自豪与欣慰。  相似文献   

14.
黄国城 《党史纵横》2001,(10):18-20
1吴先民,1905年出生在横峰县青板桥村。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接受新文化、新忠潮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在南昌求学,认识了方志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江西》等进步刊物,接受马列主义。革命的浪潮激荡着吴先民的心胸,“五卅”运动以后,他决心回家乡,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宣传苏俄革命,于是没等毕业,就回到横峰。母亲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等毕业,弄个饭碗回家?”他回答说:“现在的社会,只有少数人有吃有穿,光弄我一个人的饭碗有何用?我们要让绝大多数人都有饭吃,都有衣穿。”这时的吴先民已把…  相似文献   

15.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一封给毛泽东的信激起了千层浪,后被错误批判为所谓右倾机会主义、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但就是这次会议在批判和斗争彭德怀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与会议主旋律不相和谐的插曲,反而为他澄清了一桩背了20多年的历史冤案,卸下了反毛泽东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件事是庐山会议上唯一让彭德怀聊以自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1996年8月29日,俄联邦军事检察院正式作出了为俞秀松烈士恢复名誉的决定。这位革命先驱者的历史冤案,在沉积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彻底昭雪了。 俞秀松,1899年8月1日生于浙江溪埭的小山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曾化名王寿成,俄名那利曼诺夫。 五四运动时,俞秀松是杭州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他和同学宣中华、施存统、夏衍等一起创办了《浙江新潮》,并由他担任主编,这是浙江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发行范围很广,影响甚大,国内的黑龙江、北京、上海等地,以及远在海外的日本,都有代办处。陈望道称赞它是“浙江一颗新星”! 1919年下半年,俞秀松去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结识了李大创、陈独秀等,较早地开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  相似文献   

17.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18.
欧大军 《广东党史》2013,(10):27-33
第二次"地方主义"是广东乃至全国的重大案件。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冲破种种藩篱,坚决复查、平反广东反"地方主义"冤案,并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内蒙古党政军一把手乌兰夫就被打倒了。1968年,内蒙古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发动了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的挖肃运动。其中心要害是,挖乌兰夫的所谓暗班子——反党叛国的内人党。内人党冤案导致34万多名干部、群众遭到诬陷、迫害,1.6万多人被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2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踏……”一部小说《红岩》,一曲颂歌《红梅赞》,她记载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颂扬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江姐、许云峰,这些鲜活的面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定的革命信念,砍头犹如风吹帽的豪情,愿把牢底来坐穿的大无畏精神,感染着一代代人,激励着一代代人。然而,在那动乱岁月,黑白相淆,《红岩》的作者竟蒙奇冤……请看本文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