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初到兵团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了安置“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8):100-104
1968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的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10年。而张铁生、李庆霖、肖芸等的三封信却真实地影响了千百万中国知青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7,(1):23-24,25
30多年前,在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们,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毛泽东写过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吧?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李庆霖。  相似文献   

5.
黄海 《党史文苑》2006,(3):16-17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6.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5):122-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提出,30余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知识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联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青年群体。  相似文献   

8.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1974年.四川省计委、省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苟电力工业局、省水电局在灌县民兴公社骆家河坝(现都江堰币翠月湖镇)省电力工业局农场联合建立知青农场,当年开始接收文自本单位的知青230人以后接收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0.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文章,还发表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各省级报刊也先后全文转载,全国一下子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狂潮。然而这篇文章的组织者和作者并没因此而闻名全国,相反却默默地忍受人们误解。近日,笔者有幸找到文章的组织者———顾立清老人,了解了这几近湮没的历史故事。顾立清并不愿…  相似文献   

11.
1969年,朱德的外孙刘建初中毕业,响应毛泽东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决定与同学一起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临行前,有的同学对刘建说:你爷爷是三军总司令,你要是想当兵,哪  相似文献   

12.
当过知识青年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金训华这个名字的. 金训华,1949年3月27日出生,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杨浦区吴淞二中高中部.1969年5月29日,金训华响应党中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与妹妹金士英以及23名同学一道,背起行囊、告别家乡,从黄浦江边、苏州河畔来到了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13.
"三一八"惨案后,知识青年与北京政府关系逐渐恶化。广州国民政府"趋新"的一面,使知识青年对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充满向往。在学生自治组织不断宣传和国民党的大力动员下,一股知识青年南下广州的风潮席卷而来。知识青年或转学于广州各大学,或投笔从戎于军校行伍。青年学子大批南下,一度使北洋政府感到恐慌。但广州国民政府内部情形也相当复杂,南下之后的学生并不完全如其所意。国民党改组后对知识青年动员与吸纳,迎合了知识青年的参政需求,也强化了自身的革命性,为北伐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知识青年南下广州,参加革命亦纾解了自身出路与国家前途的双重困境。从"到广州去"到"到延安去",知识青年的"趋新弃旧"成为近代中国不断激进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张曙  郭健军 《世纪桥》2001,(1):12-1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8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  相似文献   

15.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骨干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正在广泛地组织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说:“解放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练成了硬功夫,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练成思想革命化,做一个雷锋式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广大的农村青年社员,特别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从  相似文献   

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是上个世纪的社会潮流.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为改变生存状况离村进城.城里除了一些"志愿者"或被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工作外,自愿放弃城市生活到农村求发展的知识青年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8.
上山下乡的启动湖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其历史背景有三:一是当时有一部分城市中小学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二是由于农业合作社的高速发展,需要一大批财务会计、记工员、扫盲辅导员等。这一大批人到哪里去找呢?毛泽东说,可以动员大批的中小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他还说:“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三是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需要。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黄春平 《新湘评论》2014,(18):60-61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七千知青入炎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相似文献   

20.
《前线》1964,(23)
近来,北京市高等学校的许多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郊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生产劳动,踊跃投身到革命斗争的熔炉中来。对于广大的知识青年来说,这是在社会主义时期,接受深刻的阶级教育,学习阶级斗争的本领,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促进知识分子革命化、劳动化的一项根本措施。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的实践,对于思想改造究竟有哪些好处,怎样才能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几年来,特别是一年多来许多下乡的知识青年已经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本刊这一期发表的几位大学毕业生一年来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体会,也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生动的材料。许多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收获都说明下乡锻炼的好处多得很,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