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声回放     
《廉政瞭望》2007,(1):23-23
反腐败在很多国家其实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不管在这儿干了多久,新的腐败问题永远会产生。但这才是反腐败组织的挑战和乐趣所在。(透明国际组织亚太地区项目官员廖燃接受某报采访时如是说。)——乐趣寓于挑战之中。反腐败不能放过那些正在挤兑公共关系的庇护关系。对权力腐败的打击,显然也只有在一个修复公共规则、清除庇护关系的过程中,才可以避免“割韭菜”的困境。(吴钩《权力掮客何以左右逢源》)——凡是反腐败难以深入的地方,都有这种庇护关系在作祟。政府体制改革,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  相似文献   

2.
和谐校园的德育教育必须基于两个问题的回答:一是道德教育何以可能。“道德可教性”这一道德教育元理论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对于道德教育本身、对于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这一问题古老而又常新。即使在今天这一问题也依旧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陈章良这个名字可能好多人都不陌生——34岁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在全国学界占了一连串的“最年轻”……这里我们要向你展示的是一个电视人——中央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胡健眼中的陈章良。请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江阴市自来水总公司原总经理刘荣宜,任职期间工作上没啥建树,贪污受贿却放了“卫星”——7年总经理,敛财千万元,成为无锡地区最大的受贿案主角,被人形容为藏在自来水中的“大鳄”。一个小小的国有企业“一把手”,何以有如此高的灰色收入?权力“魔杖”的威力何以大到如此?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舆论界闹腾过一阵“正名”热。有家大报曾做翻案文章说,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倘不消除“苦”与“死”的根源,无异于草菅人命;“大公无私”根本不可能,“无私”,何以要工资,要住房,要讨媳妇……。解决办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公开场合直陈自己的去留,特别是那句“希望大家完全把我忘记”的话,已时逾近月。不管用“最近”、“不久前”什么的修饰语,都算不上新闻,对于一个干部届龄退休,到“坎”轮替,更没有多大的新闻价值。笔者何以要赘言“也说”,盖这件事情的深刻意义和内涵,绝非一般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比。  相似文献   

7.
话语     
现在,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还幽默地对“跑”字作了个“解读”: 跑是一个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谁跑得多,部委情况了解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付款  相似文献   

8.
李威娜  胡新峰 《世纪桥》2012,(11):34-35
马克思的“人化世界”思想当前已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升到新世界观之实质的高度——由于“人化世界”也就是“历史”,因此新世界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非“辩证唯物主义”)。但当前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对这一思想“自身内涵”的阐发,尚缺乏对其“何以可能”的追问;本文的目的正是探讨“人化世界”思想的出场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执政何以可能,二是执政何以持续。在变革时代,随着历史方位的转变,党的社会整合机制也面临着向价值、利益、制度、组织“四位一体”的深刻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上面千针万线都要穿到基层一个“针鼻”里。然而被称为“针鼻”的基层工会干部大幅度减少。基层工会干部身兼数“职”,一人独挡“数面”,使得本来就太少,太小的针鼻”,何以穿引众多的工作线条? 这是目前基层工会普遍存在并亟待  相似文献   

11.
基层治理创新何以产生以及基层治理制度、规则、结构为何在不断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考量环境因素,也要考量“治理创新”的技术本体。基于乡村治理变迁,以“治理技术”的微观视角提出“治理容限”这一概念,并从时空向度和效用向度构建起一个分析框架。从乡村治理变迁历程来看,任何治理技术在内生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影响下都会面临治理超限困境,而治理技术的自我优化与重新建构将是化解治理超限困境的有效方式。理解“治理容限”能够为一些地方过热的治理创新冲动提供“冷”思考,在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追求“良好匹配”比追求“最佳实践”更重要,也只有形成与当下的基层社会“良好匹配”的治理技术,才能使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加可行。  相似文献   

12.
哲学何以成为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这门学问主要问的是什么?简而言之,问的是“形而上”。哲学总是在那里追问普遍的“存在”必然的“成”。哲学史往往提出并力求回答这样的问题:世界的本原或根本是什么?思维或意识的必然性何以可能?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是如何成立的?对此,任何一门科学学科都不...  相似文献   

13.
王锐生在《新视野》 (北京)2005年第5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哲学的视野追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仍然有追问的必要。这个追问就是:何以需要?何以可能?一、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是实际生  相似文献   

14.
东汉薛勤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蕴含的道理是,欲善其大事,必先把小事做扎实,任何大事业的完成,最终都要落到对一个个具体小事的处理上,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只为“一屋一院”所困,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它上面,而没了成就大事业的远大理想,这样也就根本谈不上“扫天下”了!但如若持有与薛勤同时代的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那样的观点,光有“扫天下”的魄力,却无“扫一室”的行动,“大志”倒是“胸怀”了,但也仅仅是“胸怀大志”而已,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的流失存在着两种形态 :一种是“动态消失” ;另一种就是“静态流失” ,即国有资产沉淀下来不进入市场交易而产生的流失。不交易怎么会有流失呢?其一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国有资产在沉淀中损失的增值价值 ,应视为国有资产的“静态流失” ,这种流失量起码等于资产沉淀量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其二 ,国有资产沉淀下来不仅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还需要配置人员来管理和维护 ,这就需要支付管理和维护成本 ,这也应视为国有资本的“静态流失” ;其三 ,国有资产沉淀下来之后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 ,这包括资产的无形损耗产生的贬值 ,以及同类新产品的出现而产生的贬值 ,这些贬值也应视为国有资产的“静态流失”。以上各种“静态流失”的总和会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不会比在交易中的“动态流失”小。不能忽视国有资产的静态流失  相似文献   

16.
提起魏杰教授,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你也可能听过他的讲座、报告,或者看过他的著作;你也可能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与他有过“接触”。十多年来,他不仅活跃在理论界,而且活跃在工矿企业,不仅活跃在城市,而且还深入农村、边疆。作为一名经济理论工作者,何以如此不辞辛劳地“扎下去”,这样“做学问”不是“太麻烦”、“太辛苦”吗?实践出真知,魏杰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认识。这位当年中国最年轻的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不仅是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17.
高金奎 《新长征》2014,(9):54-55
吴大义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爱心天使“无为”。因为他的网名和平时写文章时用的都是“无为”这个名字,大家也都习惯了这样叫他。“无为”不是平庸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境界,可能这也正是他叫“无为”这个名字的原因。吴大义——白城爱心社、白城爱心网的创建人。他现为白城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白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平日里,从事企划工作的吴大义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爱心、充满活力的人。多年来,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知性意识及其整体主义致思方式,不啻为一次新启蒙。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旧形而上学之后却不自觉地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并且在其后果上引发了价值多元主义的自我悖谬。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在一个“诸神纷争”的价值处境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消解策略,其中确立“边界意识”的策略具有理论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与竞争激烈并存的时代,学习已成为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学习就离不开思考,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勤于思考,恰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思考,顾名思义就是思索、考虑之意。据资料记载,最早完成原子弹核裂变试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一天晚上走过实验室,当时已经很晚了,见他的一个学生依然伏在工作台上,于是进去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卢瑟福问:“那么你白天都在干什么?”答:“我也在工作。”卢又问:“你早上也在工作?”学生答:“是的。”于是,卢瑟福提出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加剧,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报等的兴起,报纸的版式设计由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增加报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版式设计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视觉文化在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地位愈加凸显,商品属性要求报纸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其经营理念也强调视觉化呈现。而新闻文本的高度同质化使得报纸必须在视觉优化上下功夫,才能在“五步三秒”内争夺眼球,赢得受众。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