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连环画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小时候几乎都是看连环画这样的“小人书”长大的。但你听说过或者看过连环画《少年毛泽东》吗?你知道连环画《少年毛泽东》的作者是谁吗?你知道连环画《少年毛泽东》背后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2.
丁晓平 《党史博览》2009,(12):23-25
因为整理、编辑、校订红色经典读物《毛泽东自传》和尘封60年的连环画《少年毛泽东》,笔者有幸从一位民间收藏者手中发现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共中央关于“王明中毒事件”调查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3.
作品欣赏     
曹宇,男,1972年生,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就职于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各类展览并获奖:《嫁奁》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油画《跋》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获四川美展铜奖;油画《盘》由重庆美术馆收藏;油画《红烛》入选纪念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获四川美展优秀奖;油画《红砖》入选纪念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美展。影视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4.
2008年对于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总经理刘能风而言,是丰收的一年:2月,他的石刻作品《媚态观音》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7月,石刻《玉印观音头像》在迎奥运民间艺术展上获得全国精品奖,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11月,石刻《日月观音》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12月,获得“全国农村实用优秀人才”称号。  相似文献   

5.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曾称他为“华夫”。李德在中国呆了7年.这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侯国超从未想过会因收藏毛主席像章而出名,因为当初他收藏毛主席像章,只是出于对毛主席这位历史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用他的话说:“感情色彩比较浓。”当然,国超认为这也是一种高尚的业余爱好和文化追求,在他的意念中,“没有文化功底搞收藏,充其量可为玩者,其收藏品的品位、视野、研究都不会是最大值。”而玩者多丧志,丧志者大都见利就卖,使珍宝文物流失。国超收藏则是始于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像章作为“文革十年”那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15):122-122
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是星云大师的“粉丝” 习近平谙晓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他关注的领域。 1998年第7期《当代人》杂志刊登了习近平吊唁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到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8.
杭东 《党史纵横》2012,(7):38-39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本人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偕同他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荷恩,来华采访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有了他一生难忘的中国之行。  相似文献   

9.
王志英 《先锋队》2013,(10):47-48
初识刘富贵,是2009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116周年那一天。那天清早,我去运城市南风广场散步,发现舞台西厅有个红色收藏展,便进去观看。展出的收藏品为1300多幅(篇、个)毛主席照片、像章、宣传画、书画和报纸剪贴等,非常吸引人。这红色收藏展是刘富贵办的,他时年69岁,我还为他拍摄了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0.
正马东是呼伦贝尔市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他的家中收藏了3000多册小人书、连环画,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各式各样的,严严实实地挤满了3个大书柜,虽然历经岁月沉淀,纸张有些发黄,但精美的画作仍然让人爱不释手。"我的童年是伴随着一本本小人书度过的,要不是搬家弄丢了一  相似文献   

11.
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盂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著《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孟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曾与蒋光慈、阿英等人一起创建文学团体“太阳社”.后来“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13.
陈晋 《新湘评论》2014,(23):42-45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但有三本书例外,是他喜欢的,即《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由于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实在紧密,恩怨复杂,毛泽东实际上读了不少他的著作,但下功夫琢磨的,也确实是这三本。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5.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面孔     
《廉政瞭望》2012,(20):8-8
莫言:中国作家百年诺奖梦圆 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奖梦一朝梦圆。10月11日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曾创作了《红高梁》、《檀香刑》、《蛙》等小说的中国作家莫言。理由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萸言本人十分低调。他说,获奖后生活中唯一的变化,就是耍接待很多记者,恢复正常后,“我还是在家里,吃饭、看书、写作”。  相似文献   

17.
沙平 《党史博采》2007,(7):23-26
艾思奇是我党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曾创下连出32版的奇迹,可以说,在他没见到毛泽东以前,毛泽东已经是他的忠实读者了。艾思奇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开始了较密切的交往,两人在哲学的交流和探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碰撞出一束束闪耀古今的思想火花。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震古烁今的著作问世。在长期的来往和接触中,艾思奇对毛泽东敬仰有加,认为毛泽东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毛泽东则对艾思奇发自内心的评价:“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好”字,意义可谓广矣!  相似文献   

18.
王梦悦 《党课》2012,(7):122-123
有人称他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所关注。曾有媒体称其为“御医”,因为他曾是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有媒体说他是中国“医务外交”的专家,因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元首治疗……他就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吴阶平。  相似文献   

19.
倪昕 《世纪桥》2012,(1):90-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教学中探索以专题讲座模式进行讲授,是由《纲要》教材的内容的涵盖量大、《纲要》的教学目的和讲座模式教学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进行专题讲授需要注意专题的选取、不同主题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的作用、教学中历史知识与社会思潮相联系以及专题讲授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征精神的颂歌《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简介姜维朴表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连环画作品,过去虽然也出版过一些,但《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根据魏巍原著,王素改编、沈尧伊绘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是最为突出的一部。魏巍的原著,为连环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脚本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