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发展,典型身上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也在发生着渐进的变化,反映出道德价值标准在历史的进程中的逐步嬗变。适应道德价值标准的变化,道德教育也应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社会的每次发展变化都可以细化为个体成员的发展变化,同样,以个体道德的提升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再依靠良好的整体道德氛围进一步促进个体道德的进步,是建设道德社会的必由之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摒弃了过去将道德虚化、泛化的倾向,用实实在在的标准替代了抽象的道德概念,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社会成员树立了人生标杆。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应当将“八荣八耻”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认  相似文献   

4.
王宝磊 《探索》2015,(1):52-57
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雷锋,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60年代亲手树立起来的典型.从60年代到90年代,雷锋的名字已经同党的形象、人民军队的形象和社会主义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时代造就了雷锋,雷锋精神又给予我们的时代和我国人民以积极、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雷锋精神不但不会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褪色,反而将更加显示出其时代价值,因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在于它同社会主义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它虽然产生于60年代,却反映了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之道德原则嬗变的历史时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平  陈付龙 《求实》2007,39(10):29-31
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因此,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荣辱观之道德原则也发生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基于此,文章从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的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依赖性存在、独立性存在、共生性存在出发,详细地对荣辱观之道德原则的嬗变进行了历时代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涵养了丰富的道德教化思想。道德教化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道情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教化大众向善、传承道德理想、传递道德知识、推动道德践履的重要作用,对于培育时代新人也彰显出传承优良道德价值、助推道德历练践行、完善道德人格的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德法并举,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塑造时代新人,要注重优秀道德理想传承、大力加强传统道德理想的教育,注重艰苦道德历练、在艰苦环境及磨难中培育时代新人,注重道德人格的完善、创新道德人格塑造新路。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是讲自主创新的时代.国家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时代变了,社会对先进的评价体系也发生着剧烈变化.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党,要以变化了的尺度衡量和歌颂党员典型,以新理念、新标准、新尺度,树立新形象、新典型、新示范.  相似文献   

9.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可以说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都有各自不同的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结构主要由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构成.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道德的内容是道德价值,形式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又由道德目的、行为事实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源泉和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条件和标准.道德结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双重的.道德在深层次上分析,其作为社会精神现象,其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状态结构来看:经验是基础,理性是主体,假说是目标.从价值结构看:经验是稳定部分,理性是主导部分,假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1.
道德分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传德 《探索》2005,(4):109-110
道德分配与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比,在分配的动因上,分配的层次和广泛性上,分配的标准上,分配的结果上都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因此,道德分配是很有必要的,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是对按劳分配、社会保障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宣传道德分配,通过道德分配的典型引导,建立功德碑、功德簿等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分配。  相似文献   

12.
王德军 《唯实》2012,(12):18-21
社会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盲目运动,它是追求一定目的和价值的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为追求不同的目的和价值,形成了以不同的文化类型为特征的历史时代,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时代。进入近代以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形成了所谓的经济时代,并导致以资本追求为主要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经济时代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正在向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王阳  李晋 《求实》2005,(Z1):299-300
一、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史 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一些早期通过殖民法建立起来的公立学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不是传授学术知识,而是道德价值."<圣经>是当时公立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主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杨永利 《前线》2013,(3):24-26
50年前,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阔步迈进的重要时刻,高擎雷锋精神这面伟大旗帜,不能重复历史记忆,也不是默念抽象符号,而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合时代需求、赋予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真诚认同、真心实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成为规范个人追求、指引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 ,因此对其中道德标准的界定 ,就必须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这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制度规范下的道德标准 ,适应法治环境的社会道德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素质 ,与现代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时代道德。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康德道德学说的评价,我国许多学者通常认为:康德倡导“义务论”的道德价值,因此是对西方近代社会文化价值目标——个人主义的超越。然而,这一结论有悖于历史逻辑,因为康德作为近代人类的思想巨匠,如若取向与时代认同的价值目标相悖,又怎能获得当时人们的接受?因此,康德理论的价值旨趣,应放到西方近代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的行为效果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少作为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来判断道德价值的道德学说,其完整的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近代,以英国的边沁和密尔为典型代表。在道德史上,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功利学说虽有其合理性(如指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主张物质利益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有着丰富的伦理意义。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伦理意义,既表现在它的道德评价上,也表现在它的道德价值上,还表现在它的人民利益至上的道德标准上。研究邓小平伦理思想,就必须对其生产力标准理论的伦理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公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和价值追求,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罗尔斯从正义原则出发来论证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是否被平等分配考验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马克思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建构制度的正义厚则,将劳动和分配作为衡量公正与否的尺度,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理论学刊》2014,(3):112-117
与艺术批评相对应,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伦理和道德的考察,对文学所描写种种善恶现象和思想旨趣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准绳作出现实的评判。初唐史家在江左余习甚浓的时代,从作品、作家、社会风俗、道德旨向等层面对前朝文学进行了伦理学批评,指出了南朝以来文学伦理价值的缺失,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同样也尊重和提倡文学的艺术价值,为此后的文学发展包括涵养波澜壮阔的盛唐之音创设了宏阔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