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和巴以和谈的调解人,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对耶路撒冷问题的态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支持国际化;2.默认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以此为首都;3.要求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弄清美国对耶路撒冷问题态度和政策的演变,有利于认清美国中东政策的实质,有利于推进巴以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2.
对巴以冲突及其前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一是巴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犹太人定居点、难民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二是巴以力量悬殊 ,以色列在和谈中拒不让步 ;美国的态度也是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僵持的关键。但从长远看 ,和平进程还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巴以双方在谈判中虽存在根本分歧 ,但并非没有妥协的余地 ,巴以 (中东 )实现和平也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约、巴协议是阿拉伯方面为和平公正解决中东问题所作的最新努力。中东和平的障碍是在美国和以色列方面。解决阿以争端和巴勒斯坦问题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复杂的斗争过程。今后围绕和谈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将是影响中东局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而耶路撒冷问题又关系到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成为“重中之重”。今年4月中旬,巴以和谈进入关键阶段,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亮出谈判“底线”,第一条就是“巴方决不放弃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1967年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阿拉法特还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决心。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则再次强调以色列“拥有整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作为阿以谈判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之一,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随着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上台,以及以色列大选结束、强硬派人物内塔尼亚胡出任总理,巴以冲突问题的"两国论"解决方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方案可以在历史中得到回溯,但反映出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希望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大力推动"两国论"解决方案,反映出奥巴马在中东外交上的新思维."两国论"解决方案的前景,除了取决于巴以双方政策调整的愿望外,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的中东动荡对巴以问题具有深远影响。从近期看,虽然巴以问题在中东地区的外交议程上位置后移,但是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战略生存环境均在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的内部政治生态也有新的演变。巴以之间不仅围绕定居点、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等核心议题的立场悬殊,还在以色列国家属性、巴勒斯坦非军事化等其他争议问题上较量不休。从中长期看,随着中东地区新的阿拉伯政权的诞生和步入施政阶段,巴勒斯坦问题有可能重新升温,恢复其作为中东地区核心问题的本来面貌,并成为地区国家之间进行竞争博弈的重要外交舞台。然而,由于导致巴以和谈停滞的阻碍因素继续存在,巴以重启和谈的希望仍然渺茫。  相似文献   

7.
阿以冲突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许多国家提出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但美国和以色列反对。美国企图推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以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直接对话,即所谓“双轨制”政策。以色列提出,美国支持的“中东地区和会”建议也是为了上述目的。一些国家对地区和会有限支持,但阿、以双方在会议的形式和实质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中东和平的主要障碍来自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将是艰难曲折的。  相似文献   

8.
为改变中东局势恶化和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受损形象,奥巴马提出"综合性和平"的构想和政策,即:推动巴勒斯坦建国,敦促巴、以履行和平路线图职责,改善美国同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关系,说服沙特等中东其他国家共同参与,以实现中东永久和平。然而,巴以矛盾能否调和,阿拉伯国家能否重树对美国的信任和信心,政策构想能否得到以色列和美国内犹太人财团的认知以及伊斯兰激进派的认可,都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阿拉法特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巴勒斯坦问题的终结.如果阿拉法特的后继者仍坚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力,可能也将被以色列视为所谓"实现和平的障碍".巴以都面临严峻挑战,以犹太种族和民主精神为立国原则的以色列不能永远占据着巴勒斯坦领土,也不能吞并巴勒斯坦,建立两个民族国家并和睦相处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惟一可行方法,但和平之路依旧漫长,需要国际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推动巴以冲突的公正解决.美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以色列的立场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0月14日,美国马里兰州怀伊种植园。巴以和谈正在紧张地进行。经过长达9天艰苦而曲折的谈判,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的调解努力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当地时间10月23日签署了一项巴以临时和平协议。至此,长达19个月的巴以和谈僵局终于被打破,中东和平再现曙光。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的签署可谓来之不易,特别是在协议即将签署的关键时刻,由于以色列和美国在旷日持久的“波拉德事件”的处理问题上出现分歧,以色列再次提出释放波拉德的要求,美方断然予以拒绝。于是,以色列拿出“…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