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玥 《传承》2009,(14):88-89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邓晓影 《湖湘论坛》2007,20(5):53-54,57
谭嗣同,晚清思想界一朵盛开的木棉花,任由尘世阴云密布,却"傲视群芳"地抒发独有的英雄气概,面对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挫败,他立志变革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谭嗣同批驳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思想的缺陷,勇于创新,大胆倡导西方一些富国富民的经济思想,今天和未来仍带给我们永恒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湖南省长沙市政协在长沙隆重集会,纪念“戊戌变法”中牺牲的“六君子”之一、爱国维新志士谭嗣同就义八十五周年.到会的有各界人士一千余人,还有从事谭嗣同思想研究的日本朋友坂元弘子女士.我和内子及谭氏其他亲属也应邀参加了大会. 大会由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主持,省历史学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林增平作了题为《戊戌变法和谭嗣同》的专篇学术报告. 谭嗣同(一八六五——一八九八年),湖南省浏阳县人.戊戌变法前,他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按察使黄遵宪等推行新政,倡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①思想学术中颇多看似偏激却能够发人深省之处.②如谭嗣同提出迥异于正统观念的"黜俭崇奢"说.一方面辨正"奢俭"名实,批判"崇俭"的谬误;一方面论证"崇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破"一"立",识见非凡,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就谭嗣同"黜俭崇奢"思想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略论王夫之对谭嗣同的深刻影响夏剑钦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一生追求真理,品行高尚,被认为是用鲜血换取中国改革的第一人。纵观谭氏一生的思想、品行,不难发现,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谭嗣同“三十以后,新学...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大同津津乐道,共同建构了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作为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共同的理论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削异求同、诉诸宗教、将大同的实现推向无限遥远的未来和消解救亡主题四个方面。只有在肯定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有别于古代的近代形态和积极意义的同时,深入探究其阶段特征及历史局限,才能准确界定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历史位置,从而全面把握两人的大同思想与孙中山等人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作为戊戍变法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 一面旗帜,他的英名早就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 族走向近代启蒙的历史丰碑之上。然而,对他 以《仁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学术界在理解 和评价上,却一直存在较多分歧。黄卫平新著 《思维的悲剧与悲剧的思维》(云南教育出版 社出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谭嗣 同思维逻辑中的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矛盾问 题,以及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问 题为线索,以思维逻辑为参照系,联系谭嗣同 的具体思想,重新研究其思维悲剧,并由此而 宏观地论及我们民族在近代启蒙中的思维悲 剧,开拓了谭嗣同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是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清末在以康、梁为首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中,他是最坚决、最激进、最勇敢的一员。甘肃曾是这位爱国者成长、学习、漫游的地方之一。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会试中进士,补户部主事,钦加道衔,因此寓居北京。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生于北京。光绪三年(1877),谭继洵奉旨补授甘肃秦巩阶道。同时还有加封二品的布政使头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挽救祖国,振兴民族,冲决网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力主变法维新为鲜明特点和核心内容。在封建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的当时,具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谭嗣同这种精神的产生,除了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同他个人的性格因素有关之外,还从哪些思想学说中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思想力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仁学·界说》。和《致唐佛尘书》中已自有论及,似乎不需多论,然而要弄清楚这些学说对他究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建构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自觉克服本土文化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这一方面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与改造,同时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并与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的契合与融通。谭嗣同兼收并蓄,展开与西学的对话与沟通,创立了其"仁学"社会思想体系。本文以谭嗣同仁学思想及文化建构路径为个案进行探讨,为文化本土化建构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问题强化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顾雅婷  彭传华 《前沿》2013,(16):44-46
谭嗣同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批判贬低和歧视女性的封建名教纲常与传统陋习,提出一系列旨在妇女解放,提高女性社会与家庭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斥纲常,以达到“男女内外通”的无阶级差等思想;改婚制,主张“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相愿而成婚”的婚姻自主思想;除陋俗,驳斥“残毁其肢体,为缠足之酷毒,尤杀机之暴著者也”的缠足恶习;正“淫”学,提倡“多开考察淫学之馆,广布阐明淫理之书”的性解锢思想。其中正“淫”学思想最为激进,是谭嗣同女性主义伦理思想中最具近代性因素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正谭嗣同在北半截胡同内的浏阳会馆从容被捕,留下《绝命诗》一首:"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但后来在王照写给朋友信中提到,此诗其实是经梁启超修改过的,并不是谭嗣同的原诗。120年前,在北京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听到德国派兵占领胶州湾的消息后,悲愤万分。按他后来自己的说法,就是胶州湾事件给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研究述评郑焱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维新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抨击封建专制,鼓吹维新变法,为推动改革事业竭尽全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为此,在他逝世以后的8...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卒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遍游西北、东南各省。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于长沙,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  相似文献   

15.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从世界史视域下,甲午战争的性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野蛮入侵;战争的过程是对两国现代化程度以及国家组织的全面考验;战争的结果则意味着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而中国长久以来的封闭状态,造成其对工业革命的准备不足、接受不充分,以及中国在近代国际政治领域的幼稚性,是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的生平事迹,最早为之纪述的是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以下简称“梁传”),以后出现的关于谭氏的年谱、传记(包括我所写的《谭嗣同传论》),都是以“梁传”为主要依据并参考谭氏的书信及其他资料写成的。但由于“梁传”“将真迹放大”甚至完全失实,而谭氏的书信又语焉不详,其他的资料则得诸传闻,因而  相似文献   

17.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4,(3)
浩瀚的威海湾,像一部蓝色的史书,记录着几代人的与血泪,卷的浪花,似在掀动着一页页,我们民族的史和抗争史!从中日甲午战争迄今,历史的车轮已行进了100年。这场战争历时8个月,威海之战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战争的结局是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威海降约》和《马关条约》而告终。齐鲁之邦的门户,就是从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与洋务思潮关系论略周辉湘甲午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湖湘文化仍若即若离于近代文化。但它所包含的经世致用思想却在洋务思潮的萌发中起了理论先导作用。一湖湘学派发萌于南宋。张木式在长沙城南书院传学,受业者数千人。张木式学术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反王学心论,...  相似文献   

20.
纪欣 《台声》2014,(8):56-56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始于140年前攻打台湾少数民族的"牡丹社事件"。食髓知味后,于120年前发动甲午战争,正式夺占台湾。随后,又在83年前占领东北,77年前制造"七七事变",引发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可以说日本侵华的肇始,就是对台湾的侵犯、殖民。今年和明年,分别是甲午战争、乙未割台两甲子,也是"七七事变"77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