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是顾颉刚于抗战期间提出的一个重要民族理论。从现有资料来看,顾氏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理论,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的民族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能够运用"考究典籍"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建立了这一既有历史根据、又有调查依据的理论。此论一经问世,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还引起了政界的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的学术贡献外,他早年还曾有过一段不被人关注的政治经历。从少年到青年时代,伴随着辛亥革命前后一系列社会剧变,顾颉刚个人思想也经历了从立宪到革命再到崇尚无政府主义的连续性变化。顾颉刚思想成长过程中受梁启超"新民"思想影响深重,并确立了强烈的社会改造意识。在短暂的政治激情消退之后,顾颉刚思考社会和人生,并最终选择了以学术文化来改造社会这条道路。顾颉刚个人思想变迁是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顾颉刚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  相似文献   

4.
中国70多年来的进步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逻辑的根本依据,在曲折前进的进步历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之后,其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四个阶段;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历史平台:新中国政治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凝聚力;新中国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凝聚力;新中国文化繁荣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新中国社会和谐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可以说,新中国的进步状态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这就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从概念的提出到政治实体民族的建构,其行动逻辑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主权国家。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的国民特征、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民族内各族人民及其关系,所有这些在彰显中华民族国家形式的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民族国家形式不足的状况。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要求强化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这需要立足国家的政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投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积累,并以制度建设为引导,构设完备的中华民族国族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卓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财富,不断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篇章。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立足世界挥之不去的底色。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由来已久。先秦时代,史官们"君举必书",以记录君主的政治得失;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探寻历代兴替规律;一千三百多年以前,  相似文献   

7.
《桂海论丛》2021,37(1)
回顾19世纪末以来,关于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问题在学术界形成的四次大讨论,其中清晰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而贯穿其中的两个凝聚核心,应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历史逻辑的重要抓手。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汉民族无疑起到凝聚核心的作用。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凝聚核心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作为"自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凝聚核心作用,而这一点理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贯通历史与现实、熔铸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形成有其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9.
高珊 《重庆行政》2014,(3):91-93
正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精神的主题和核心要义。不同的历史年代赋予爱国主义不同的历史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与梳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流变,发掘其中闪耀着历史光辉与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民族以多元的起源,经漫长的历史过程,走向一体化.历史相系,命运相连,经济互补,血缘交融,文化相通以及政治上的共同要求,使中华民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中华民族理论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现代中国如何继承历史形成的广阔幅员,建立长期高效调集资源的超大民族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是造成中华民族理论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理论的政治重建,并非针对民族平等理论和民族补偿政策,而是要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建立国家学说。这种国家学说要求增加传统民族理论缺乏的个体维度;扭转国族建设的文化本位为政治本位;提高政治效率,从而为充实政治规模提供根本保障。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理论不是"民族"的主张,而是"国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历史传统和独特政治优势。党在百年奋斗中淬炼的历史主动精神,其形成与发展具有严密的逻辑,是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牢牢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和趋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赢得历史主动,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征程上必须继续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掌握历史主动中继续伟大的历史创造。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民族"概念产生以后,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渐进演变,其本身的概念内涵显现出"不变"与"变"的逻辑进路。"不变"反映的是,尽管人们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百般界说,但核心要义仍然是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性称呼,是以全体中国人为族体的;"变"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认知逐渐科学化,以及中华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谱系得以展示。当然,"不变"是本质,但"变"作为一种常态,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值得探究。缘此,文章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是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下,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国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为形式的新式民族自救运动,和以共产党领导的和平崛起为形式的新型民族自强运动。这是人类唯一一个数千年传承不坠的古老文明重新回到世界文明中心甚至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科学内涵,其作为意识范畴,是主体对中华民族这一客体的渐进认识;其基本内容是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维共同体,具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等多重属性;其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石,强化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打破妨碍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藩篱,真正打造和谐、稳定、繁荣、进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费孝通和顾颉刚之间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之争。这实际上触及到了人类学的有关于"一"和"多"这一基本问题的讨论。费孝通晚年试图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关系观念,去对此既有争执对立加以弥合,由此而发展出适用于中国语境的核心概念,并注意到了一个有着其自身历史进程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策略选择。而今天,我们如果能注意到国家的一统和民族的多样是同时共在这一点,那人类学的"一"和"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把握,可能就是我们理解自身民族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20世纪20—30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各民族的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辩证统一,这种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力,称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共同的经济利益,是多民族聚合的物质基础;成熟的政治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使中华民族聚合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