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新建小区中配建的社区办公用房到底属于谁,开发商的、小区业主的,还是政府的?这个问题在物权法实施后,有必要进行厘清与界定,否则会引发各方权利主体的纠纷与矛盾。 一、产权归属纠纷的产生提出 按照物权法第73条“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的规定,小区业主认为社区办公用房也应当属于业主共有。  相似文献   

2.
论赋予农民双重地权下的土地永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求索》2005,(1):42-43
目前国内对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研究都有或多或少主客体明晰界定的缺陷,一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不明确;二是财产主体的权利和归属割裂;三是财产客体的内涵和界定分离;四是农民土地财产保护的机制不完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农村多元化财产主体格局相适应的,以土地双重产权分割(田底权—主产权—国家所有,田面权—附加产权—农民所有)为基础的崭新农民土地财产权保障制度———土地永佃权。因此,如何赋予农民这种双重地权之下的土地永佃权,如何保护农民这种双重地权之下的土地财产权,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课题。对于调整和稳定土地制度变…  相似文献   

3.
乔飞 《求索》2012,(5):48-50,64
晚清梨园屯教案中,民教双方为争夺玉皇庙地基产权,先后进行了五次诉讼。产权纠纷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西法律文化内容。西方强调当事人之"权利",清政府重视国家之"权力";教会强调少数人的权利自由,中国民间主张多数人的意志至上,教会法与中国民间法呈现出"理性"与"情感"之冲突。中国民间社会的法律心理具有"集团本位"色彩;在梨园屯,这种法律心理的形成与民间的神祇信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地权由相对权利强度、权利持有持续时间和权利保证性几方面所决定。农民地权常常是不安全的,与农村男性相比,妇女地权更不安全。妇女的土地产权不安全体现在家庭继承、村集体分配和市场交易等三种获得土地途径中。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一般意义上取决于,在土地产权交易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妇女的婚姻流动性、集体土地产权拥挤性与妇女群体的弱势地位、以及影响村社土地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及村社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产权纠纷主要源于文化产权法律缺失,文化排他性难以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身份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督缺失,加上旅游企业本身的自觉性不足,最终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复杂的产权纠纷,这些纠纷无论是对于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还是利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完善文化产权制度;其次,要引入民族习惯法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化产权利益的合理评估体系,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相对合理地保障。  相似文献   

6.
产权和所有权之间不能画等号,但也不能将产权玄化、神秘化。产权就是主体对于财产的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财产获得权、财产利用权、财产占据权、债权、股权等。经济新探  相似文献   

7.
<正>"权力崇拜"与"为民用权"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深入到民间社会,从观念意识到宗族、结社都受到国家权力控制。政治权力掌握大量资源,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法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国家权  相似文献   

8.
定期集市对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多方面影响:集市引发人们纠纷观念的转变,使得纠纷类型呈现了新的特点,带来纠纷解决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消长,引发纠纷解决方式的不断变革.面对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民间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式微,国家正式和非正式纠纷解决机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村民权利观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应渐进地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乡村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公有产权依然是我国官方法律上和事实上产权的基础。因为公有产权经营不善而推进的委托—代理制改革,经过了四个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公有产权演变为政府产权、(政府)部门产权、(企事业)单位产权、甚至(经理人)私人产权,这显然不是官方法的本意,而是一种改革中出现的民间法事实。这种事实在带来一定效率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因此,把既有公有产权的主要部分股份化,并交由全体产权人分别、而非共同持有,并借助股权参与的股份化改革,缔造新型公有产权,使作为公有产权人的股东利益(股份产权)和公有产权紧密结合,创造公司自治的运营模式。这一运行模式,照例是民间法必须作用于其中的运营模式,否则,自治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被遗忘权”起源于欧洲,是指数据主体所拥有的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有关自身不充分、不相关或过时不再相关的数字信息的权利。该权利的设立初衷意在保护人的人格尊严,对抗互联网永久数字记忆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移植被遗忘权在现今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双重困境。该权利也与现有的许多权利交叉重复,在运行当中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该权利设立后的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将大于收益。此外被遗忘权的法定化将可能带来“权利泛化”的问题,最终将异化为小部分群体的“特权”,损害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唐莹玲 《求索》2013,(12):66-68
在传统中国社会,民间的争占、钱债、婚姻、骂言等纠纷不时发生,但基于宗族传统观念。厌诉之风盛行。在中国古代。每当家族或宗教团体之内有所争端时,会先以民间私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关涉命案或牵涉庞大利益时,才会请讼于官方。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微薄,妇女对财产几乎毫无权利.同时也不易于诉诸法律。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明代争端解决机制悄然改变,妇女经济能力上升.并逐步改变了经济上依附男性的状况,所以,明代妇女已有见识和勇气突破传统,寻求法律对其财产保障上的帮助。现代社会,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立法抑或司法实践,妇女地位已得极大提升.当财产受到侵夺或与他人发生财产争议时,我们要从司法层面保障妇女财产权益,促使妇女维权正当化.并强化妇女诉讼权利保障机制,实现男女财产权平等化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许多外部性问题的产生都与产权界定不清有关.许多由政府执行的功能,其实由市场来完成更好,政府在界定产权和配置资源时所犯的错误可以用市场中的自由交易方式加以纠正.武汉市以赎买方式"禁麻"成功即是显例.  相似文献   

13.
康纪田 《前沿》2007,(11):146-149
矿业权属特许物权、准物权、用益物权的理论并列存在;客体是矿产资源或组合体,主体受资质限制或属一般主体,内容是行为活动权或是直接的财产权等,各执己见。应撤销"矿业权",并重构探矿权或采矿权为由矿产权与矿产开发权;矿产开发权又分为特许权和矿山企业设立;开发行为权由所有权、债权、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特许权等组成,是一组权利束,应当统称为矿山企业产权,以区别于虚无的矿业权。  相似文献   

14.
戢浩飞 《人民政坛》2014,(11):12-13
<正>20世纪,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事业,她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提升,也孕育了法治之路。21世纪,伴随着"法治国家"世纪的到来,我们将迎来权利的时代。无论是在普通的街头巷尾,还是在繁华的都市角落,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权利的力量,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漠视权利的国家。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权利相对于义务,其在法律上往往体现为救济,救济是权利的保障,"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权利与救济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历史地看,为了化解社会纠纷,保障社会良性发展,救济制度在任何  相似文献   

15.
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本文统称公民)在行政活动过程中对行政主体非法作出的或作出非法的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享有直接抵抗的权利。抵抗权具有伴生性、限定性和保护性等法律特性;抵抗权正当性来源于人民主权、自由权利、现代宪法之规定、人的主体性价值等。抵抗权的行使应当具备构成要件,范围应当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两个方面。抵抗权应当有相关主体保护、行政主体自律和权义均衡配置三类保障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独立学院产权制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事物,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尝试,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有益补充。但如何加强对独立学院的规范与治理,明确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归属,乃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产权内容的研究,有助于维护各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7.
洪芳 《人民论坛》2015,(5):143-145
劳动者职业稳定权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就业权所享有的,能够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持续稳定工作,没有法定事由不被解雇的权利。该权利并非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但从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和政府所担负的促进就业的义务中可推导出来。国家是职业稳定权的主要义务主体,但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的相对人,也具有无可逃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尚志红  赵颖 《人民论坛》2012,(14):144-145
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利用给使用主体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没有给民间文学艺术相关利益主体带来利益。对民间文学艺术私权保护研究的初衷,在于为持有群体的利益分享寻求理论基础,而不在于保护其垄断性使用。弱化权利与利益共享理论既可以使持有群体获得利益分享,又不致对外界使用民间文学艺术设置太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产权的概念目前的环境法中,只有环境权,没有环境产权。环境权是一个含有多项内容的复合概念,既包括国家的环境管理权力(power),也包括企业、居民等所享有的各项涉及环境的权利(rights)。而环境产权,虽然其本身亦为包括多项权利或权能在内的“权利束”,但相对而言,属于较为单一的权利。具体说来,也就是指对环境财富或环境产品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或)享用权等。而作为权利束(这是产权经济学家们所用的一个概念),居于核心地位的所有权亦可与其各项权能适当分离,并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  相似文献   

20.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农业水权纠纷构成了农村社会纠纷的主要类型。不同主体援引不同原则主张对水资源的使用权,形成了惯例原则、公平原则、强力原则、个体主义原则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水权分配原则不能有效践行是水权纠纷发生的原因。但通过追问原则为何不能被遵守,我们发现,导致农业水权纠纷发生的原因包括:集体丧失了有效分配水资源的权力和能力;地权纠纷引发水权纠纷;共同体内部非均衡的力量对比关系;水权呈现出的公权与私权的双重属性之间的张力。基于此,可以从完善集体分配水资源的权力,厘清水权与地权关系,重塑村落共同体,以及在确保水资源公共属性的前提下,尊重水资源使用权的私权属性等方面探讨农业水权纠纷的解决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