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沐童 《瞭望》2002,(41)
南京市公开举报身份“第一人”兰贵来被授予“见义勇为好市民”,他“公开站出来”的勇气值得敬佩,但不少群众匿名举报的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据报载,湖南省100余万元反腐举报奖金查无领主,因为举报人大都为匿名者,是不是举报人都是“捕风捉影”,“情况” 吃不准,所以“心虚”而匿名呢?恰恰相反,5万元以上的案件80%都是通过群众举报得以查处的。既然情况属实,举报人“隐姓埋名”,无非是缺少“护身符”。因为举报人由于“漏风”遭打击报复的事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对“立法万能论”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万能论"包含"万事皆需立法"、"万事皆可立法"和"法立则万事吉"三个子命题,然而,从"道德也是一种不可或却的社会规范"、"法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成文法不是无瑕的"三个方面看,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立法万能论"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与实名网络社区不同,匿名网络社区无法将线下社会资本转移到线上,用户必须依靠网络行为的形式来获取社会资本。本文提出了"匿名社区资本"的概念,使用网络爬虫对豆瓣网用户页面进行数据抓取,经过数据分析与建模,发现用户生产内容与社交等行为是普通用户在匿名网络社区中建立社会资本的基本方式,而社会资本是用户的网络社区行为在时间上持续累积的结果;同时,加入匿名网络社区的时间显著影响了匿名社区资本的获取,早期加入的用户在匿名社区资本的获取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洪娇 《学理论》2012,(31):118-119
地方立法的地方性特征是地方立法的灵魂。地方社会救助立法当然也应该把握好地方性这一特征,以明确地方立法相对于中央立法的定位,防止照搬照抄上位法和同位阶法的地方"二次立法"的出现,使地方社会救助立法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得以发挥。地方社会救助立法的地方性特征应在立法主体、立法权限和立法内容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涉水立法也是活跃和不断发展的。但是,从总体看,我国以流域为尺度的立法相对薄弱。通过分析我国流域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式"流域立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这种立法模式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突破,探索了这种立法模式的实现路径。流域立法模式研究旨在推进和完善流域立法,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王鲁峰 《学理论》2013,(17):161-162
"矜老恤幼"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传统。"矜恤"思想认为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对老幼犯罪实行不同于成年人的特别宽容,在刑事处罚上主张对老幼给予更多的关爱,并上升到刑事立法层面。《刑法》修正案(八)的最新规定就是"矜老恤幼"传统在我国刑法中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调解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资源。以往对调解的研究,习惯于将调解分为古代的传统调解、毛泽东时代的调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调解。从"压力机制"的视角出发,并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调解可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社区压力型、政治压力型和利益压力型。划分调解的"理想类型",有助于更新关于调解的观念,有助于完善有关调解立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2)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法的权利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对于老百姓来说,权利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对于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是十分有限的。在缺乏权利观念的法律传统下,中国古代土地立法制度也存在着对私人财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旨在通过以现代财产权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不足,总结出其对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深受儒家人本思想影响,"恤幼"思想就是表现之一。"恤幼"思想认为国家、社会和长者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不同于成年的特别宽容,在刑事责任年龄上、在刑事处遇上主张对少年给以更多的关爱,并将其体现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制定和完善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不能仅着眼于立法的数量和速度,更应当注重立法的科学性。为实现我国互联网立法的体系化建构,必须明确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网络因素全面介入的全局立法理念,平衡"防控"和"引导"两种价值取向的基本立法思路,树立网络主权维护,网络"无边界"特性和网络数据核心的立法视角,并着力推动网络信息数据、网络犯罪、网络政府建设和网络国际法输出四个重点立法领域。  相似文献   

11.
朱丹文 《民主》2005,(8):44-44
四川省邻水县纪委监察局为了让群众的信访举报“件件有着落,次次有回音”,有效搭建沟通平台,在坚持对实名举报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实行匿名举报公示制,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社会对"入园难、入园贵"反映强烈,而其根本症结在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加快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明确政府投入的责任和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尤为必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政府投入行为的现实需求。同时,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具有充分的宪法、法律和政策依据,立法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成熟。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大体上应包括总则、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来源、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配和使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执法和监督、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经费管理和审计、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律责任、附则等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先后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治理和封建制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治理,积累了丰富的治理思想,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思想与经验,依然是今天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笔者注意到学界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统治而无治理,或者说统治就是治理,治理就是统治,进而认为"治理"只是当代国家的产物,古代没有。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这里笔者仅从中国古代"治理"一词的含义入手,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该条例规定的合理性层面。从立法学视角看,立法位阶和立法形式才是该条例的真正问题所在。该条例授予外国人永居权的多方面内容涉及"法律保留"问题,原则上应制定法律;即使因情势所需暂时只能制定行政条例,所涉"法律保留"的规范内容也应当经过全国人大的"法条授权",以往的"空白授权"则因多个形式要件的缺乏而备受质疑。因而,在充分考察国情民意的基础上,在坚持包括"法律保留"在内的诸立法原则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出台规范外国人永居问题的法律,应是外国人永居问题立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拐卖人口犯罪古已有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拐卖犯罪这一社会"巨蠹"有着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特征,而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也在治理拐卖人口犯罪方面摸索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法治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立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当前,我国行政立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立法观念上的"官本位"意识和"管制型"倾向,立法内容和立法程序中不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或环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的对策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立法观,改革和完善立法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妥善解决法律法规冲突问题,提高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的程度,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7.
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立法路径的选择。立法路径的选择既要考虑立法动因,又要检视立法现状。就自由贸易试验区立法的动因而言,根本动因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其片区的功能定位;直接动因则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推行的改革事项。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立法路径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主导的"自上而下授权立法",直接导致自由贸易试验区立法的片面性和被动性。为此,应建立"自下而上提请立法"路径,满足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的主动立法需求,以双重立法路径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体系,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试验功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纵观科举历史嬗变过程 ,辟析众说 ,本文认为科举“源于汉魏 ,肇基于隋 ,确立于唐”。这项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竞争公平、标准客观 ,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响 ,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部考试 ,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2)
《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儿童权利保护"宪章"。我国一贯重视儿童权利保护立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比较而言,《儿童权利公约》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二者不仅在"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儿童角色地位""可操作性"等基本范式方面存在着"国际"与"国别"的区分,在"成长环境""享权者""家庭保护"等具体范畴方面也有着质性上的差异。因此,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之一的我国,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儿童权利的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刑事立案程序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程序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现行立法的不合理导致在立案阶段侦查机关采用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的非法性,同时也是司法实践中不"破"不"立"现象的一个成因.在考察了国外相关立法之后,建议取消立案程序,代之以相对简化的初步侦查步骤,将其纳入侦查大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