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公民社会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环境管理体制要进行改革,在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的作用,并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手段,改变环境保护仅由政府独立举办并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局面,构建国家、市场、非政府组织、公民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新型环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经过四次转变,形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公民身份理论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实现公民身份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本文在梳理中国公民身份形成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本土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其中,尊重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原则,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则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条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3.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与公民生存发展之人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公开环境信息除了坚持公开、平衡和救济等原则外,还须探究环境信息公开之法理基础:环境知情权、人民主权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然而,环境信息的公开仍存在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之根源在于,公民知情权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利益、公民社会成长与权威政府统治之间的矛盾。由此可知,践行环境法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民社会之成长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赋能现实社会的智慧发展。智慧治理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也是人的价值的回归。而人作为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智慧治理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即获得认可并积极行动的数字公民。数字公民不仅仅是0和1的多种排列组合体,也是人的情感体验、交往价值等的交互融合体,更是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路径,能够在新的技术样态下赋能智慧治理,打造数字技术与治理生态正向循环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高景柱 《理论导刊》2014,(3):47-49,56
自T.H·马歇尔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视为公民身份的构成要素,并建构了一种以"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为内核的"三位一体"的权利体系以来,他的公民身份理论就激发了人们对公民身份问题的浓厚兴趣,并经常在有关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中处于争议的中心。无论持赞同态度,还是批判态度,在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在其所开创的公民身份分析框架内开展工作。澄清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内涵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批判性解读,有利于深化对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桂林 《党政论坛》2003,(6):21-23
桂林的“诉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新途径”一文指出:社会公众作为良好环境的享受者和环境公害的直接受害者对环境状况最关心、最了解,参与环保的热忱也最高。可以说他们是完善和实施环境法治的根本动力来源,是促进环境改善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力量。而环境公益诉讼作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新兴的重要手段,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纳,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公众积极投身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正瑞 《理论导刊》2012,(7):98-101
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越来越限制公民身份潜能的发挥。基恩·福克斯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二元结构假设的基础上,回应西方各种新社会运动诉求,提出了以居住地为范围,以宪政爱国主义为认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内容,以强制性投票、社区服务、公民收入为促进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9.
频频发生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凸显了我国公民社会的缺失,因此,着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公民意识,是有效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公民组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等来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由于形式上的政治平等与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之间的冲突及失衡而面临的种种政治合法性危机,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平等转向中,通过将社会权利的思想整合进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中,实现了公民身份对于社会权利的收编,进而借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整合促进了自由主义自由原则与平等诉求的适度平衡。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公民身份体系与资本主义阶级体系之间的共谋。深入解读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对于科学勾勒公民身份的现实走向、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先导作用,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2.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郝未宁  张淑敏 《求知》2013,(2):46-49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民众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之中。而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的活动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是以环保志愿者为骨干的各类民间环保社会组织,英文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未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目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诉讼.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呈现这种态势,印国家机关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为胜诉,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以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等理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试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提出有关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精神理念的公共服务在实体的层面上是公民本位主义的演变。而源于传统文化积习、公民身份的缺失、公共理性的匮乏、公共领域被遮蔽,公共服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育与生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一个正在成熟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已成为客观趋势,公共服务也正在拓展。  相似文献   

16.
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价值基石的现代国家建构中,公民是一个有多重蕴意的政治概念,它既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内涵,又是民主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公共权力的终极来源。公民依托其身份资格的获得与角色行为的扮演而存在。其中,公民身份是静态的存在形态,是政治与法律的规定;而公民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等均是以角色的形式出现的,两者既统一又不同。公民通过在行动中扮演角色而获得主体性。现代社会中工具化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了公民主体性的异化,带来了公民主体性的衰落。因此,要重建公民的主体性,并探索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个体之自主性的获得与重建,促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成长,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8,(12)
正澳大利亚联邦移民和公民事务部长科尔曼近日对澳大利亚公民申请者提出警告,将收紧澳大利亚公民身份批准标准,只有符合安全和品行要求的人才能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科尔曼表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的批准数量正在不断下降,因为移民部将确保只批准合法的申请。他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澳大利亚公民身份是一种特权,它应该授予那些支持澳大利亚价值观、尊重澳大利亚法律,希望通过融入并更好地为澳大利亚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同  相似文献   

18.
朱虹 《理论视野》2012,(8):67-70
全球公民社会(GCS)是“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一种全球治理政治主张,指相对于主权国家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国际社会领域。它建立于社会运动基础之上、以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移民为核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给定的不变因素,推崇超国家的政治认同,旨在将公民身份认同或群体政治认同的视域延伸到区域或全球。在国际关系中侵蚀着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治理与公民社会组织的成长:深圳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组织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城市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伴随民间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生成,公民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和成长。譹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学者和普通公民,开始关注政府和企业之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公民社会组织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完善公民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