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老包含养生送死,但当下关于养老的探讨多集中于生养,临终关怀的不足和死亡质量的低下值得反思。来自江苏省两家佛教安养院的安养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展示了佛教安养院发生的临终关怀,将养老、修行、临终关怀、往生礼仪结为一体。这种安养理论及临终关怀,不但具有身心兼顾的双重功能,而且突显出了抵制过度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佛教安养院养老的老年人将经历生活方式由世俗到神圣的模式转变。这 一转变的核心逻辑关涉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意义进行解释和判断的价值观基础,逐渐 由俗世价值观转为佛教价值观,即俗智的消减与圣智的递增;其二,灵性生活秩序作为安 养院所强调的精神生活秩序被逐渐建构起来,也就是安宁的心灵与超脱的信念之统一。佛 教安养院的养老方式超越了血缘家庭,提供了一种其他养老机构缺乏的精神生活秩序,提 供了另一种审视养老伦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白鹭 《黄埔》2009,(2):45-45
1月15日至22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组织的2009年两岸小小艺术家交流团一行58人,应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邀请,赴台湾进行交流访问。在台期间,访问团为高雄县长青老人安养院的长辈们送去了赏心悦目的舞蹈、参观了佛光山大慈幼育院,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危机表面上是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结果,但实际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危机。倘若贯穿在人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变得极为不利于大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也就在所难免。基于北方一家佛教安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以佛教有关万物同体共生思想为怀的人体骨灰海葬,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而且体现出践行者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八闽快讯     
《政协天地》2012,(1):73-73
清流县政协日前召开的九届一次会议期间,社会事业委员会的委员们充分利用会议闲暇时间,来到县老年安养中心看望慰问老人,在与老人们拉家常、问寒暖,为老人们送去关爱的同时,委员们还为老人送上了慰问金,此举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6.
黄向阳 《前沿》2010,(9):96-99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佛教的中国化,分别从义理、形式与政治三个方面来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即在义理上从格义走向自创,在形式上从纯粹的学术走向大众化的佛教,在政治上从不敬王者到以王法匡佛法,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7.
杨文安 《思想战线》2011,(Z1):462-463
宾川鸡足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其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儒、释、道学说交融的经典之作。如何利用鸡足山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层次开发佛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牛相聚,瑞虎再聚,玉兔三聚。坐落于帽峰山的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迎来喜气洋洋、红火热烈的第三个年头的除夕夜。2月2日晚上,安养院400多位残疾人又一次迎来一位他们已经十分熟识的重量级的老朋友,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徐秘书长代表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来这里慰问残疾人朋友和残疾人工作者,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共度除夕,至今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了。  相似文献   

9.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舯 《黄埔》2013,(4):82-84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特点。台湾佛教和祖国大陆佛教渊源深厚,发掘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跨国移民将原居国宗教文化带入移居地,带往世界各地。被视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汉传佛教亦随着华人向外迁移而流播海外。当前全球化时代,汉传佛教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会馆宗教模式犹存,新兴传播模式以华人移民社群与国际化僧团联盟为标志,移民社群被纳入佛教全球化战略。从中国文化入手,通过扎根当地,实现佛教全球化目标,即为组织化——中国化——本土化三面向的全球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汉传佛教试图摆脱移民族群宗教标签转向全球性宗教。  相似文献   

12.
<正>奉化佛教源远流长,雪窦山以雪窦寺为代表,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2008年,全球最高的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落成开光,成为弥勒根本道场的标志性景观,至今年9月,该市已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中国奉化弥勒文化节,结合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弥勒道场佛教名山"的打造奠定了基础,使弥勒文化在全球得到认可和传播。在完善佛教旅游接待设施的同时,该市不断优化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细分信徒、香客和大众游客三类客源市场,构建宗教朝觐、寻梦祈福、山水文化观光三大拳头旅游产品,培育禅修养心、养生度假、佛事节庆、慢行运动、智慧弥勒、夜间休闲六  相似文献   

13.
社会越是跃向现代化时,人们往往越需要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大转变中,也曾出现了复兴佛教以救世救心的运动。笔者将从佛教复兴运动的启示入手,以探讨佛教文化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近代佛教复兴的启示 自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佛教复兴运动。不仅晚清至民初的思想家、改革家,几乎都与佛学有密切联系,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等,而且还建立了大量的研究会和社会组织来倡导,从而构成了重要的文化现象。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侵入既动摇了中国人对于天朝王权的信…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04,(7):17-17
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长期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外来宗教和文化强劲的影响,所以其文化是多彩多样的。如果从宗教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方的儒家传统文化。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4个国家,地理上它们连成一体,均是以佛教为主的国家。11世纪上座部佛教从印度、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到泰国、老挝、柬埔寨,大约在13~15世纪上述国家完成小乘佛教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有其存在的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基础。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固和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方式,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孝文化,关注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探索农村老人救助方式,加强立法,切实保障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8日至30日,福建清流县台联邀请台湾屏东迦乐医院前院长、现执行董事龙应达赴清流县考察老年安养项目。龙应达台湾屏东县人,祖籍湖南,为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胞兄,在台湾长期从事精神康复及老人养护等方面服务,是资深的行业管理专家。屏东迦乐医院为台湾卫生福利部门设立的精神专科医院,目前设置153个床位,医院坚持以"病人生活品质最好,家属照顾负担最少"为目标,在台湾老年安养行业享有盛誉,目前由龙应达胞弟龙应佛接任院长。在清流县台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龙应达参观了座  相似文献   

18.
"无常"、"苦"、"无我"是阿含经典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三个基本判断.从汉译阿含佛教经典来看,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即"无常则苦,苦则无我".对此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无常是否为必然法则;无常是否必然"苦";苦者,无我?无我,谁在轮回.虽然这些判断及其逻辑环节在印度阿含佛教经典那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当它进入其他文化如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时,它所发生的变化也许并非是对其原有含义的误读,而恰恰表明了不同的富有意义的文化价值及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福建乡土》2016,(4):50-51
正中国寺庙菜的发展,是与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后自身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自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饮食习惯也随之引进,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的盛世,及至明清的普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生活。佛家人慈悲为怀、戒律森严,首先戒杀生,因为佛家的观念是众生平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能杀戮,更不可佐食,这就决定了佛家菜是纯素。佛家素食的烹饪,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多样,由纯素到仿荤,由寺内到市肆相互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闫峰 《前沿》2008,(7):85-87
佛教之于大理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佛教依附于大理统治者,与云南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并成为大理国统治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基础;同时,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而衍生出来的寺院经济和庙会,则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佛教与云南固有的丰富的巫教、本主和土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社会生活起到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