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不仅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区域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使用2005-201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八个市的数据,应用F-H模型、GMM估计方法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对成都平原经济区金融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在无条件的F-H模型下,F-H相关系数为0.51;在有条件的F-H模型即剔除该区域政府影响后,其相关系数为0.25,该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程度大幅提高。由实证结果可知,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影响明显。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金融协同发展,需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金融结构和管理体系,通过地方立法保障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支持体制不完善。加快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健全金融支持体制,完善信贷机制和风险投资市场,增强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充足的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我国其他成熟经济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在搜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关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三级评价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各城市的竞争力类型,最后得出成渝经济区提升整体实力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导致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内生增长机制缺陷是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制约。培育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区域内生增长机制是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质量与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西部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是推进西部开发战略转型、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框架、确立西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重点区域和改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语录     
《求知》2021,(5)
正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条件,认为该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相对优势,为此,提出将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成为高科技经济区,认为应将电子信息产业和中医药制药列为高科技核心产业,构筑绵成乐高科技产业带。  相似文献   

8.
稳态式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发现,产业演进、农民工就业转型和城镇化稳态之间存在协同统一性,产业升级不会必然造成农民工失业。协同推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构建基于主体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DLM治理机制,即以大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机制、以利益公平分配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以交互影响为主体的动态学习机制。为提高协同治理成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前置性技能培训,完善城市经营管理体系和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度再设计等。  相似文献   

9.
成都平原经济区处于长江上游 ,动植物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是 ,区域污染和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 ,生态经济发展还不强 ,水资源日益紧张。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极为密切 ,为此 ,区域应建设生态经济区 ,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经济观、实施污染与环境一起治理的方略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不强、人才结构问题严峻、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开放度不高等问题。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融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合作,注重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1.
生产者服务业: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者服务业是面向生产过程而非最终消费的服务行业总称,它的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优化、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面临着发展不足、分布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完善、进入壁垒较高,不够开放、各地区间缺乏协作机制,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长期发展对策应是:尽快完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生产者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调、建立起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格局,强化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财力与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3)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明晰其战略定位、客观属性、当前的制度安排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度创新及其动力机制,以及政府角色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客观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以便更好地推进以中原城市区域为增长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打造"四个河南"与推进"两项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力规制理论,从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政府规制的视域完善我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内部营商环境相对优势沿着"核心城市(城区)—核心城市(城区)所在省市—相邻省市"迅速衰减、不同类型公用设施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分化特征、司法解纷和信贷服务区域不平衡性相对显著、规制过程复杂且涉及利益相关体较多的指标在各区域呈现改革"深水区平衡"现象、全国垂直管理领域指标呈现区域间"相对平衡"。为破解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应加强跨省市协同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重视以"标准化"促进"平衡化",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扩散;聚焦司法和信贷领域体制机制性创新扩散;推动各区域在部分指标领域实现"深水区平衡"现象的破解。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和推动湖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方略。针对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支撑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二是坚持大局优先,构建科学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坚持民生优先,构建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四是支持协调优先,构建适宜的产业支撑体系;五是坚持职能优先,构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支撑体系;六是坚持文化优先,构建文化品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利于优化经济环境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会危及社会发展和民族生存.诚信缺失原因在于传统的诚信观念落后于时代、现代社会诚信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以及道德教育自身的因素.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民、企业、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建立诚信缺失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敖玉兰 《理论探讨》2015,(1):99-102
当前,以经济特区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日趋减弱,应该借鉴域外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尽快从经济特区向蓝色经济区转型。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海洋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蓝色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沿海经济的产业转型,加大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投入;提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乡土文化、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存在许多现实藩篱,制度不完善、权责不匹配、产业失衡、利益多元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推进。鉴于此,推进制度改革、优化权责配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多元利益就成为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是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必须发挥栽体作用,把握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陆海统筹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陆海统筹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通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成为需要关注的重点议题。陆海统筹需要通过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帮扶与合作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也面临陆海统筹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通过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完善陆海统筹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探索海陆区域间帮扶合作新机制、提升陆海经济的一体化水平以及加强对海岸带陆海系统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看到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现状,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走符合我国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行梯度开发,推动产业转移,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