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侯进玉 《政府法制》2010,(24):59-59
中央多次提出,安全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安全稳定更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营甚至足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2.
一、检察机关应担负起维护稳定大局的政治责任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党中央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检察机关要完成促进社会稳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进一步树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执法思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3.
郑伟 《政法学刊》2003,20(1):2-6
江泽民同志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论述,是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关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内在联系”。一是改革、发展、稳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存在着一种总的联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是其中最有规律性的联系;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则是这种“总的联系”中的重要结合点。(二)在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观念体系。一是具备了理论认识价值;二是生成了一系列论述观点的概念集合;三是提出了检验其理论的实践标准。(三)在实践上回答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制定了一整套策略措施。一是总揽全局,整体推进;二是注重关联,把握过程;三是抓住关键,巩固基础;四是先务当务之急,不务不急之务;五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家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这是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总的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是稳定的,并且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并且清醒地看到,治安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5.
一、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二十余年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绩。归其原因为一点 ,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保持了稳定。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在稳定的环境中求发展。从“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压倒一切的是稳定”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二代领导在现代化进程的每个阶段都着重强调稳定 ,一方面说明了党的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将稳定提到了前所未有而又应有的高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存在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上,论述了稳定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改革、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指出我们需要的稳定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全面的持久的稳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改革变动,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力;在改革变动中求新的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民主促进稳定,但这只有在一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才能做到,民主与稳定、自由与安全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稳定必然要牺牲民主;相反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维护稳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维护稳定的法制.应当是立足于民主和改革的法制.  相似文献   

7.
薛静  韩丽莎 《河北法学》2006,24(8):148-151
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已是不争的客观现实.透过犯罪现象的表面,折射的是青少年犯罪防控机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规范体系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审视这些弊端和缺陷,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新变化,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控制青少年犯罪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发展稳定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本顺 《法学杂志》2006,27(6):120-122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亲相隐制度,这其实违反了人性与正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亲亲相隐制度有其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还是从我国现状来看,通过立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经济法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注定了经济法在发展初期以国家本位为主导、以经济行政法规、法律"双轨制"立法为特征,在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获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科斯定理)。早期我国经济法属于典型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国内外法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法完成了从国家干预法到国家协调法、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从国内法到国际转轨、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硬法到软法、从公法到公私融合的六大转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经济法正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体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本文认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运动训练水平大幅度提高,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北京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为高校体育的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同时,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法肇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时代,立足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现实土壤,历经“有计划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跃迁,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成长壮大。自身成长壮大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变革的需求,都注定它必须面向不断试错的、渐进的社会转型需要,回应和影响市场经济跌宕起伏的动态进程,呈现一种渐进的制度变迁模式,在完成型塑我国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嬗变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制都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行政法制度属于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变迁反映出了中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法制度变迁的类型、影响因素和社会环境,并对转型期中国行政法制度的变迁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正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实现和推进社会公正。不可否认,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公现象,影响了改革的进程,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企改革和社会公正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促进国企改革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前提下展开。  相似文献   

14.
徐孟洲 《法学家》2012,(2):43-55,177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政策和法律相耦合的社会规范表现形式,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与指导作用。在推进规划体制改革过程中,为科学编制与实施规划,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发展规划法的关系,应当完善与拓展政策与法律相耦合的形式,明确政府规划行为的公定力,提高公众参与度,健全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法制,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曙光 《中国法律》2014,(2):30-36,92-99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长足进步。我国正处於社会转型阶段。面临转型期的复杂经济形势,必须牢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当中尤其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成熟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配套的法律规律体系,并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做出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6.
Health policy debates rarely include broad review of cross-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related social polici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dical policy concer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the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following the oil crisis of 1973-74. After examining the evidence about what actually occurred during the "crisis" years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article relates the debates about the welfare state's crisis to American concerns about medical care in the 1980s. The distinctive American response to the fiscal strains of stagflation-more severe cuts in social spending than necessary based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rength, threats of bankruptcy to produce small adjustments to large programs, and inability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care as anything other than budgetary strain--is linked to American dissensus about the purposes of the welfare state.  相似文献   

17.
王玉 《行政与法》2021,(1):15-22
省直管县改革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进行的行政层级调整,对于破除市管县体制藩篱、激活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实践中,市县科层结构"交错纠缠"、省级政府管理幅度偏大、市县资源依赖关系受到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推进,导致改革的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应从增加省直管县试点数量、推动...  相似文献   

18.
Racial inequalities in criminal justice are pressing problems for policymakers. Prior literature suggests elected officials promulgate punitive, racially disparate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due to partisanship and racial fears, but scholarship has yet to explain how and why elected officials address racial problems in criminal processing.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ramework of racial disparity reform policymaking. A racial disparity reform is a policy that seeks to reduce distinctions in criminal justice institutions’ treatment of racial groups. Elected officials pursue these policies due to ideological beliefs in civil rights ideals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in appearing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Using an original database of policy enactments, this article first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reform measures adopted by elected officials in all 50 states between 1998 and 2011. It then examines social and political explanations for when state legislatures and executives adopt racial disparity reforms. Policy enactment is predicted by worsening problems of racial disproportion in criminal processing, Democratic control of elected branches, and the absence of judicial efforts to improve racial fairness within a state’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Similar dynamics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measures types within policies. Such ideological and problem-solving explanations for racial disparity reform show a potential for elected officials to forge more racially just criminal justic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The economic disorders of the last decade have compelled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to seek more stringent controls over costly social policies such as health care, thus circumscribing professional sovereignty. However, several factors--institutional structure, cultural values, political/economic circumstances, patterns of state/professional relations--constrain the policy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o governments, and make fundamental reform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After analyzing these factors and the reform policies adopted in France, Great Britain, and West Germany,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and compare the strategies pursued to meet professional resistance to change.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暴露了西方国家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长期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也反映了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当前世界走出危机、重振经济的当务之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仅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需要,而且也是满足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陈安教授在《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五卷本)中的许多文章中,特别是在《论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等4篇系列论文中,从国际经济法学的角度,就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政策建议,喊出了与时俱进、变法图强的最强音。这是陈安教授30年来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本文结合陈安教授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一些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是为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