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非营利组织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几点措施如下:政府应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与帮助;非营利组织要加强自身独立性,同时要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非营利组织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重视对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使志愿服务社区化。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8,(1):129-136
以社区治理项目为研究单元,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机制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对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的价值认同推动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建构合作关系;它们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受助者在社区治理中的共同决策是合作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其中,行业协会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公益平台、协调推进、宣传推广的作用。研究说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参与社区治理可以成为企业履行社区责任、发挥社会治理效应的常态。  相似文献   

3.
论非营利组织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有助于居民间亲密关系和高度的社区归属感的形成。非营利组织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完善了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常雅慧 《学理论》2012,(5):37-38
网络化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以多元合作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共治。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场域,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业的基本切入点。非政府组织应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的角色,承担起拾遗补缺、联结互动、刺激变革的职责,以志愿服务、机构服务、政社合作、组织建设的方式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就业指导、健康卫生、环境治理、文化娱乐、治安管理、弱势群体救助等工作领域中。政府应加大对非营利组织扶持力度、非营利组织应增强自身管理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组织规模与类型、组织结构、组织行动等方面对北京市社区治理中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剖析,并结合北京实际,揭示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总结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力.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民间组织既能有效的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平台,同时社区民间组织在预防社区矛盾和善治社区等管理方面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是要使社区从国家领域中分离出来,回归到社会领域。社区管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完善社区管理就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社区治理代表了社区管理的新走向,治理包含管理又超越管理,它是管理、服务、建设的有机统一。在社区治理中,除了发挥政府、社区主体组织的作用,还要重视和发挥其他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由行政主导的传统体制,发展为以居民自治为主导的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居民自治经历了初始、普及、停滞、恢复、发展五个阶段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也存在社区管理主体单一化,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社区自治体系不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不够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下根本的途径是要将社会管理寓于居民自治之中,最终才能实现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4)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多民族社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形势和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格局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居民组织等多元主体都参与治理的协同治理模式。协同治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居民利益最大化,但目前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尚未成熟,居民很多利益诉求还得不到满足。同时,多民族社区的治理仍然面临着社区工作者人员不足、社区凝聚力不强等难题。作为城市多民族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院校,她可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人员支撑、智力支持,从而使民族院校的主体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陈洪涛  王名 《行政论坛》2009,16(1):67-70
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这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成为当前社区服务建设的关键.居民参与型社会组织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或者参与的组织,这类组织对解决社区服务体系当前面临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比政府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更为便利,比企业更能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比一般社区社会组织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璐  高原 《学理论》2009,(20):79-80
绿色社区是我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通过政府的主导加之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公众参与等途径以社区环境管理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新理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社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应从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志愿者组织环保践行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等角度构建绿色社区。  相似文献   

11.
企业职工民主参与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30余年来,广东在职工民主参与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努力.广东珠三角地区通过直选企业工会主席、探索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采用ISO9000标准推行厂务公开、在国企改制中试行职工参股、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等方式,展现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形象.面对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广东省各级工会仍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芳 《学理论》2012,(11):65-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地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规范,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但居民对公益性设施的利用只是流于形式,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并未真正地实现。究其原因,既有资金不足的原因,也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有关。所以有必要依托一定的活动,加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社区参与度,鼓励企业回报社区以及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使得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得以很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层出不穷,但在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何认识和解释此种现象成为社区治理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转型社会中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分析,发现产生“脱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社区治理理论和模式研究中存在“形式主义”风险;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合理无知”的公众参与现象;社区治理研究的时空适合性对实践存在着制约作用;社区治理研究的替代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取向变化,以及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实践”也影响“脱节”现象的产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的可能,并对当前社区治理研究进行了反思与推进。  相似文献   

14.
“:社区参与”被广泛认为是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既往关于社区参与的研究或是基于简单二分的类型化梳理,或是以“社区互动”为分析单位的个案描述,基本是中观层面或静态的研究。若从微观层面居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出发,可以超越对富有“戏剧冲突”色彩的社区参与案例的简单描述,构建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并将社区参与分为四种类型“:积极主导型”“、消极应对型”“、自我发展型”与“权益诉求型”。HZ市三个社区的经验材料揭示了不同参与类型的特征,同时显示了社区参与类型转化的动态性。因此,分析不同参与类型动态转化的条件,因势利导,提供多元的制度支持,将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街道事务管理的任务量和复杂性急剧增加,街政治理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公民参与和街道行政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为主线,依据"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对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街政治理的公民参与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社区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形式塑造了街道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机制,扮演着社区居民自组织服务或为其增能的角色,开辟了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路径,其在推动街政由低分权、封闭性、单向度管理,向开放式、参与型的公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街政流程为线索,具体分析了街政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公民资格培育、拓殖社区参与公共领域等五条加强公民参与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Wit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in Vietnam comes more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policy making. Building on the results of a multiple case study research on housing and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projects in four cities of Vietnam,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capacity in urban housing and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project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he lev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urban housing and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projects is influenced by local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in turn, it has effects on the outcomes.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aspect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v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se are effective leadership,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spect, and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exchange. Moreover, based on the pattern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urban upgrading projec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participation is strongly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actors in these four cases, and a process of coproduction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affected communities has taken place.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环境共同体是指在“城市群公域”范围内,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基于生态文明的共同利益,城市间共同治理公域环境事务,共享生态环境价值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环境共同体既是一个价值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既是内生性的共同体,也是建构性的共同体;既是城际之间的地域共同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共同体。这种由多主体、多中心、多层次构成的城市群环境共同体的突出特征是:一体化共生、网络式格局和嵌套式结构。城市群环境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存在诸多条件和动力因素,基本的函数变量和形成逻辑就是在城市群区域内存在联结纽带的共同利益;基于集体认同的相互信任;提供激励约束的制度规则;实施集体参与的合作行动。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of introducing a ‘shared‐power’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 in the socialist society of Vietnam. The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PSU)'s Oreg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lliance partnered with Vietnamese organisations in a shared‐power pilot project aimed at strengthening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n two communities along the Tan Hoa‐Lo Gom (THLG) canal in Ho Chi Minh City (HCMC). The Oregon Solutions model, a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BEM) approach, was adapted for the shared‐power proje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ree core ingredients of the shared‐power CBEM approach: multiple stakeholder structure, dispersed authority arrangements and diverse policy instruments. Critical reflections are offered on the meaning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se shared‐power ingredients when they are reinvented in Vietnam's politically guided governance system.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ntext of an ever growing importance and usage of referendums around the glob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analyse the determinants of participation in direct democratic votes. In the absence of conclusive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which factors drive direct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studies tend to adopt election-specific findings and assume the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turnout to equally apply for referendums. Yet, a strict empirical test of these numerous determinants in a referendum context is still missing. By examining aspects stemming from both election-specific and referendum-specific contexts, this article aims to first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mon electoral theories of turnout for direct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nd second to analyse the relevance of each factor when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with other contextu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is holistic approach represents reality as adequate as possible, that is, to consider various factors that may simultaneously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 decision to vote. Next to individual variables, the analysis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two contextual levels, the community a person lives in and factors linked to a given referendum. The discussion and joint analysis of competing factors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underspecified turnout models, which commonly prevents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urnout. The study uses registered data from the canton of Geneva, Switzerland, which provides official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across 43 referendums in 45 communities. We match this individual data with referendum-related factors, such as campaign inten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issues at stake, and community-level variables, such as wealth an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multilevel, cross-classified models show significant context-related effects, stemming mainly from the referendum and less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Still, the main driver of direct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s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in particular citizens' past participation reco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