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在已知清代"闺秀诗话"中,出自女性之手的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清代中期正值女性文学活动的一个高潮,丹徒王氏预流其盛,与当时诸多女性作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们所著的三种诗话,正是这一时期女性风貌的直接体现。然而由于原书未刻,且二百年来鲜被提及,佚失的可能性颇高,是以辑录工作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展开,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方便。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和杜牧都是唐代写作咏史诗的高手,但是两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刘禹锡的咏史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杜牧的咏史诗不重言情而皆在资政;刘禹锡写作咏史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杜牧写作咏史诗则很少用典,即使用也都是熟典;刘禹锡的咏史诗常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哲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杜牧的咏史诗则常带有兴衰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哲理意味;刘禹锡写咏史诗兼用古体、绝句和律诗,杜牧写咏史诗则大量采用七律和七绝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清代山东剧作家的杂剧作品中存在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剧作,这些女性生活剧全方位地描绘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甚至江湖、战场上的生活图景.女性剧集中体现了男性作家立足于闺阁的传统女性观及对女性苛刻的伦理期待.女性在剧中体现出基于男权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兼备"物品"和"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其作品《生死场》的叙事双重性特征尤为突出.在《生死场》中,表面牵强的革命叙述背后,着力凸显的是女性生命的苦难.《生死场》呈现了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和女性与动物之间的同构性.萧红一方面归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谋求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这一话语,揭示了这一话语对女性命运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女性的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早就产生了女性主义思想。她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里享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在她的主要作品中,都体现了她向往平静、安宁、和谐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鄢然的小说对女性和性别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她们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解放的追求;另一方面,这些意识和解放追求的深层内涵却投射了男权文化的阴影.这体现了女性作家面对男权文化时的无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迷雾中的灯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主张毫无疑问会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灯塔去>中的女画家莉丽·布里斯科便是伍尔夫女性思想的代言人,我们从她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可参透伍尔夫的理想追求和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0.
方方的创作一直立足于武汉市民的生活和地域文化,她善于把握普通市民的生存困境和生活状态.在新作<出门寻死>中,作者把生活中沉重和无奈的真切体验展示给人们,体现了对女性情感、精神和命运的关注,本真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下广大女性的生存境遇,她们虽辛苦、矛盾却自寻快乐地活着.  相似文献   

11.
女性觉醒是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清代女作家吴藻在这一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吴藻的词曲创作充分表现了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背离和超越性别局限的个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规律 ,还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 ,开拓了宋诗新体制。苏轼的创作实践检验了“以议论为诗”价值的深远性。尽管成就中有缺陷 ,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 ,发展了宋诗新体制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以宋明理学为正统思想的清代,理学贞节观念为主轴的妇道已成为汉族社会一般妇女的行为准则。众多孀妇为了避免世俗的非议,为了受到官方的旌表和鼓励而选择了守节终身。而在清代甘肃,孀妇再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清代甘肃妇女再醮的原因包括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具有双重特征。正是满族女性的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两种迥异的家庭生活,两种矛盾的地位状况,形成也强化了满族女性的内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两个层次的、矛盾的自我意识,而平衡这两种矛盾的意识,满族传统的女性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柳如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女诗人,她的作品一洗传统女性创作的绮罗香泽之态,遣词庄雅,格调高绝,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柳如是研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柳如是的优秀诗歌作品传世不多,进行柳如是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开掘其中所包含的人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向警予的女子教育思想彻底否定了以培养贤母良妻为目标的迎合宗法社会需要的封建主义附属品妇女教育观;同时超越了维新派“兴国智民”和“相夫教子”相结合的仍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改良主义妇女教育现;也不同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借兴女学来培养妇女革命人才,以达到实现政治变革目的的妇女教育观。向警予提出了“准备改造社会的工具”的女子教育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革新女子教育的理念,并指出要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加以革新。同时站在稳固民主政治和妇女解放基础的高度,提出了“从平民教育中划分女子平民教育”的教育宗旨。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晚期的北京,流行着一种语言通俗、七言四句的诗体——竹枝词。这些通俗诗,描述了清代北京的风土民情,记述了清代北京的生活时尚,表现了清王廷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标记,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帝都末期城市生活状貌的文本,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姜嫄因履帝武而生后稷的故事出自《诗经·生民》,司马迁考证姜嫄为"帝喾元妃".汉字的字体结构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分析,推断出姜嫄非但不是帝喾元妃,且与帝喾不在同一个年代."姜嫄"二字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对远古女子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地方诗歌文献之类,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从有关原始资料中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文章以十位杭州诗人为中心,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曲《江城子》是悼亡词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而清代纳兰性德则是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二者写的都是悼亡词,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本文旨在从二者的人生际遇上分析他们创作特色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