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语文教学,这里是指在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用苗文、布依文、侗文和彝文进行教学。当前,用民族语文在民族地区进行教学,对民族的发展繁荣有着它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的民族永远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呢?笔者认为,是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繁荣的主要标志,是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又是以做好基础教育为前提。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抓好教育,提高各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赵志国在社会王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族人民内部的矛眉。江泽民同志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这是因为民族地区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一个必须时时高度重视的民族问题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这一决定,确立了教育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由此可见,自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对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成为我们发展民族教育事  相似文献   

4.
所谓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之分。大文化即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小文化即指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文娱体育、医疗卫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本文仅就知识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探讨。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的知识、科学文化水平。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教育和科学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民族也是一样。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它必定是经济繁荣的、强大的国家;一个有着高度文化水平的民族,它必然是富裕兴旺的民族。列宁说过,“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文化的发展与否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进度,文化的进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黔西南这个边远的山区,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关系到各民族人民的富裕与贫困。  相似文献   

5.
扶贫工作是项艰难工程,尤其在贵州山区更有其特殊性:贫困点多面广。生存状况堪忧。笔者认为通过政府的力量来扶贫,只能短期内见效,若要从根源上去寻找新的路子,应走“立体多元复合式发展”之路。即:政府行政、市场开发。民族合作与本民族发展进步。示范吸引和亲情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感化,使之能够“勤能致富”,“勤能帮富”;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使农村人口尽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工业的发展能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城镇化发展接受更多的乡村人口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的转移和安置;以科技改造传统民族手工业和特色农业,增强和保护本民族的特色产业;以旅游业树民族文化品牌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使民族园、生态园、绿色产业观光园、农家乐与自然风光结合壮大旅游业;从时间上、空间上、地域上做好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如:“水族”博物馆、抗战文化带。红色游;树立扶贫开发的典型,如:“大关”精神,“楼梯寨”精神。以及对致富带头人的宣传等。通过立体多元复合的综合帮扶带动,地方要合理规划其各个不同或类似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发,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处理好民族利益关系,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十分必要的。人类的精神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样,同属于广义的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在人类文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与教育、文化并列的独立的体系。今天,我们衡量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首先要看它  相似文献   

7.
侗乡地跨黔湘桂三省区,人口近250余万。他们有自己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但对从事学校教育吸收汉文化。却有“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之概。 在这片四周皆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宜人、处于祖国西南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先进的汉文化迟迟传不进来,给研究侗族文化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从搜集整理侗乡办学的情况考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在宋代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已经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及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与科学技术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都同样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引导。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第一性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劳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培养造就跨世纪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及合理使用现有各类…  相似文献   

9.
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对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彝州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和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权利,把发展民族教育文化,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素质摆在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开栏的话:“新形势下,民族工作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改变一代人,二是培养一代人。要完成这个使命,民族工作部门是大有可为的。”通过深入调研,云南省民委主任王承才指出:“要实现民族平等,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改变的一代人.就是现在发展相对滞后且无法实施课堂教育的成年人。要通过加快发展和培训,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让他们接受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培养一代人,也就是教育一代人,要从教育抓起,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得好学。  相似文献   

11.
王曙光  杞迪 《长白学刊》2022,(6):98-108
民族聚居特困区乡村振兴与减贫的有效衔接对于实现扶贫效果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凉山州作为典型的民族聚居特困区,长期存在区域发展障碍、贫困人群文化意识落后和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等严重问题。而其脱贫和乡村振兴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区域发展瓶颈、补齐教育短板实现扶贫扶智、实行易地搬迁走出贫困陷阱、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四个方面。未来民族特困地区应构建一个“产业—教育—生态—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框架,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余益中 《传承》2012,(7):24-25
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事关科学发展全局,事关富民强桂大业。“民族文化强区”就是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就是文化硬实力强、文化软实力强。民族文化强区是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有刚性指标作支撑。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必须下真工夫,出硬措施,奋力赶超跨越,加快提升广西文化综合实力,让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进步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从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途径 -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出发 ,详细论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 ,有助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紧紧闹绕“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力打造布努瑶密洛陀等民族文化,全面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进了全县文化“软实力”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指针。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形成源于邓小平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落脚点。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975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把整个现…  相似文献   

16.
须俭 《群众》2011,(7):63-6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并将文化发展目标落脚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力量”。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定位和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家园”的意义,为我们多角度体会文化内涵,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高菊、史传林二同志在来稿中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或世界性又是统一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独立性”与“世界性”。“独立”与“孤立”是不同的,如果把二者混淆起来,就会陷入民族文化封闭主义、中心主义、排外主义、自大主义;如果误解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可能会导致对强权文化的盲从与迷信,将我们的现代化认同于西方文化,则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由此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非民族中学”,是指学校不冠以“民族”二字,而民族生又占有相当比例的学校。云南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许多中学虽然不叫“民族”学校,但比民族中学的民族生也弱不了多少。像笔者所在的广南县一中,民族生就占了63%,其中高中部更多。这种学校,有的办了民族班,大多数的没有办。即使有民族班或民族部的,也没有把学校民族生容纳完,还有许多分散在其它班。这种客观存在着的民族生多而又不能集中专门办校、办班管理的状况,就向学校提出了怎样做好民族教育问题。一、提高对民族教育的认识提高认识,首先…  相似文献   

19.
5月18日,江口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常委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情况报告》,对如何发展校园民族文化提出了审议意见。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短腿”现象日益突出。为此,江口县组织文化、旅游、民族宗教、文联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并将民族歌舞、金钱杆等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落实,从而给梵净lll旅游增添后劲。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的少数民族市县,多数是一个集“老、少、山、穷”于一体的地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民族市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少数民族市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与“汉区”(沿海市县)相比,仍然比较落后,表现在“普九”速度慢,青壮年文盲多,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直是困扰少数民族市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个矛盾越来越显得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