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监禁罪犯的权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一个社会的刑罚进化程度。但被监禁犯人的权利和优惠待遇是有区别的。在美国,宪法、制定法、判例、法规和国际法构成了犯人权利的法律基础。美国犯人的法律权利是通过大量诉讼和犯人权利运动获得的。美国犯人享有宗教自由权、言论自由权、获得法律帮助权、医疗权、受保护权、矫正机构惩罚和纪律方面的权利、平等保护权等7大类权利和大量的具体权利。这些权利具有实然性、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华东政法学院陈和华在上海《法学》2005年第4期上撰文《论监禁的困境与改善》介绍,在人类历史上,对罪犯的处理通常就是监禁。在适用监禁的价值取向上,有两每贯彻始终的基本模式:惩罚模式和矫正模式。两者虽然各有侧重。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监禁是对罪犯最好的处遇方式,而且处遇越多,效果越好。但事实却是,惩罚模式下的监禁并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一般威慑效果,促使犯罪率的下降。西方国家均被连续上升的犯罪率所困惑;而矫正模式下的监禁也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使罪犯改邪归正,顺利回归社会。至少就减少累犯率而言.监禁的效果并不比其他刑罚效果大。在一些国家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如1975年荷兰研究表明,监禁对减少累犯不比罚金更有效。英国的结论与之相似。20世纪70年代,瑞典、丹麦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整体上,非监禁刑比监禁刑更有效。在加拿大。  相似文献   

3.
福柯认为监狱是"文明社会的刑罚方式",是不言而喻的惩罚,监狱超出了纯粹的剥夺自由,徒刑的期限不应该是罪行的"交换价值"的量化,它应该根据犯人在监禁期间的"有效转变"来调整。教养规训成为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于是犯人也就变成了需要认识的对象,这种认识与立法活动无关,与判决的内容和决定罪行的程度无关,而是犯罪者作为一个教养规训的对象,一个惩罚机制的对象才使自己成为认识对象的。  相似文献   

4.
<正> 半自由待遇制度被视作是对剥夺自由刑的一种改革,正越来越引起刑罚界的重视。当代刑罚政策正在寻求着以开放式待遇代替单纯监禁,以其它惩罚代替剥夺自由刑。在各国刑罚立法中,代替剥夺自由刑的各种手段正在不断地发展着。半自由制度就是从有关监禁惩罚法规的改革中,更准确地说,是从封闭式处遇到开放式处遇的改革中发展而来的。所谓半自由待遇,就是服刑者白天可在不属监狱管辖的社会企业中工作,而晚上必须回到监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1963年提出了公平理论,主要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产生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将自己的收入与相类似的他人收入的比较)。公平问题在改造犯人中同样存在,当然,对改造犯人来说,不光是一个报酬问题,且还有干警给予犯人的处遇问题。  相似文献   

6.
罪犯是社会人口构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罪犯既是犯罪的主体,又是处遇的客体。如何对待罪犯,选择何种处遇模式,关涉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进程。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罪犯处遇历经多方面的嬗变:处遇技术从身体到灵魂的递进、价值诉求从惩罚向矫正的更替、处遇场所从监狱到社会的转换。这种嬗变不仅是惩罚类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权力技术的革新。直面当下,社区矫正在我国的试点,标志着我国行刑处遇体制和行刑处遇模式的重大转向。但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区矫正只能是作为监狱矫正的补充和配角存在于我国行刑体制和格局中,这种关系定位是由我国特定的法律文化背景、政策语境和刑法环境所决定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依托累进处遇制实现罪犯处遇的宽严相济。  相似文献   

7.
社会理论中的惩罚:道德过程与权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是法律与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惩罚问题上,涂尔干和福柯对于近代以来残酷惩罚的衰落,以及从酷刑到监禁的历史变迁都做了分析,并且都触及到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相互加强、螺旋上升的现代趋势。而在分析思路和认知态度上,二人却表现出明显不同。关于惩罚,涂尔干坚持一种道德观点,视惩罚为道德过程,而福柯则坚持一种政治观点,视惩罚为权力技术。由这两种不同的典型观点,可以洞察人和国家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道德和政治困境。就此困境而言,在现代进程中,维护和加强人和国家的道德向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以被监禁犯人为被告的民事柔件,应由哪个法院管辖?编辑同志:我院最近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原告住所地归我院管辖,被告系被监禁的犯人,监所地属另一个法院管辖。对该案的管辖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关于适用冲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  相似文献   

9.
论监禁的困境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禁通常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惩罚和矫正 ,但研究表明 ,在许多情况下 ,监禁并不能实现这些价值取向。这是因为监禁先天性地存在着缺陷。监禁使罪犯与社会隔绝 ,从而导致他们与社会的心理疏远 ,难以达到改造、矫正的目的。因此 ,应该从加强社会化的角度来考虑减少监禁缺陷、改善监禁效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当你听说某一个人被判刑了,你大概马上就会想到:这个人即将面临着铁窗生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 一个人承担刑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的方式,除了被判极刑以外,"赎罪"的方式大概也就只有"坐牢"这一种。如果某服刑在押的犯人,"一周前五天, 犯人离开监狱,到指定工厂上班,下班后自行回家住宿,行动自由与普通人一样;服刑期内的监禁,只需在周末回到监狱进行",肯定会有许多人觉得这太难以置信,甚至有人可能还会反问: 这岂不是对罪犯放纵?"黑乌鸦心态" 浓厚的人,马上也许还会联想到执法腐败、给黑色交易开了方便之门等。诚然,上述担心并非都是多余的。但是,正如在探索中前进永远都要比原地踏步来得好一样,令人欣喜的是,上文描述的"周末监禁"在中国真  相似文献   

11.
幽默大王     
一半终身监禁国王视察一座监狱。他问一名犯人被判处了何种徒刑。“终生监禁,陛下!”“典狱长!传我的命令,判处他一半终身监禁。”天哪!没有一个人知道应该怎样执行国王的命令。一个聪明的狱吏,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向典狱长说:“遵照国王陛下的命令,这个犯人应该坐一天牢,释放回家一天,直到他死。”  相似文献   

12.
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和处遇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监狱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监狱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和处遇在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和处遇工作要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在监禁场所分类、改造力量分类上进行创新,实现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这一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 法国巴黎大学让·菲瓦尔是研究监禁制度的专家、评论员,他在1981年写了一本题为《监狱的迷宫》书籍,专门研究监狱制度、囚犯、监督人、司法权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书中有监狱组织和活动信息的综合材料。作者试图回答当今刑事惩罚、剥夺自由的前景如何?该书首先研究了法国的监禁机构。作者写道,收容犯人最多的绝大多数监狱是看守所。在法国,这样的监狱总共有145个,其中94个监狱有100个位置;40个监狱有101—300个位置;6个监狱有301—500个位置;5个监狱有500多位置。1980年1月1日登记造册的35,671  相似文献   

14.
陈超  王琼  陈易 《人民检察》2017,(19):77-78
现阶段我国涉罪未成年人管理帮教存在形式单一、监护人管教缺失、工读学校教育模式简单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等弊端,一定程度上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造成消极影响。基于此,笔者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公安机关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由专业人员参与帮教处遇的相关环节,以保证“非监禁性”帮教处遇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罪犯是犯了罪的公民,服刑中的犯人享有除被依法剥夺以外的广泛的公民权利。同时犯人权利及其行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诸多限制。划定罪犯权利的范围及其行使的限度是切实保障犯人权利,遵行宪法保护人权原则的要求。就最低限度而言,对罪犯人格权的尊重和保护是保障犯人权利和人权的集中体现;从更高目标来讲,对法律没有明确剥夺的“当有权利”或“当有自由权”的私法公法的保护,并切实保障其实际享有,有助于犯人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化理念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建龙 《政法学刊》2004,21(5):14-17
监禁处遇对于未成年犯罪人而言更意味着消极性,而不是积极性。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尽量避免监禁,已经成为各国少年司法制度共同的理念。非监禁化应当包括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市前的非监禁化、刑罚选择(量刑)的非监禁化(包括监禁刑的避免适用和虚置)、刑罚执行的非监禁化(行刑社会化)。实现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化理念应当推行转处制度;建立健全少年保释制度,提高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率;尽量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和非监禁刑,提高缓刑适用率;行刑社会化,开展社区矫正。在推行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化理念改革中,应当完善风险评估与责任制度,完善非监禁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和谐语境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以前,古典刑法主要规定的是刑罚,即死刑、自由刑、财产刑。古典刑法认为惩罚了犯罪人社会就公正,就恢复正义了。但国家把解决犯罪的权力垄断以后,实际上把被害人的权利给忽视了。我国现行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为提升,相比之下,对被害人权利保障日显不足。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而言是一种恢复性的刑事保护制度。本文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如何在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开放式处遇"理论,以期促进刑罚非监禁化在我国的发展。以非监禁刑为中心的行刑模式对以监禁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的取代,不仅缘于"永远把人作为目的,而不能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一法律的道德底线的要求,更是为了实现法律所肩负的增进人类自由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何雷 《比较法研究》2013,(1):125-134
2012年6月20日,美国最高法院在Miller v.Alabama和Jackson v.Hobbs案中以违反宪法第八修正案规定的"禁止残酷和非常的惩罚"条款废除了未成年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这一判决意见标志着美国少年司法观念的回归,将会导致少年司法制度的重大变革,也为美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扫清了障碍,成为美国少年司法新的风向标。这一判决意见对中国的启示是应当废除未成年犯的无期徒刑,并确立与成年犯不同的量刑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 有人迹处便有坟墓,有坟墓处也就有监狱。者纯系人类“自然排泄”的仪式,后者则表达了人类“罪己性排泄”的组织化,二者遥相呼应,营造了人类身、心毁灭的两种意象。就后者而言,人类对于罪犯的处置由死刑、肉刑而放逐、监禁,再进至监禁方式的渐次社会化,实在是人类求自由却不得自由的尴尬,道出的却是刑罚成为全人类的压迫形式,用刑与受刑双方均是刑的奴隶这一始料不及的悲哀与宿命。近世英国随资本拓殖向美洲和澳洲大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