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发生在东欧的波匈事件刚刚落下帷幕,苏共内部又爆发了更大的政治危机。在紧要关头,毛泽东从同际闰内形势的大局卅发,两次支持赫鲁晓夫渡过难关。这两次支持既密切了中苏关系,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仍以老大自居,而且全面否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可以用话不投机一言以蔽之。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3月17日、19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造成思想阵线的混乱,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斯大林有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1958年,对于赫鲁晓夫来说,距1954年10月那次参加新中国五周年庆典的北京之旅,一晃四年过去了。其间,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引发的东欧风波,险些失控,亏得中国坚定地维护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问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6.
王熙章 《世纪桥》2008,(17):37-40
<正>1958年7月3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因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给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这次赫鲁晓夫访华,机场上并没有举行欢迎国家元首的正规仪式,中方也没有致欢迎词和欢呼口号。前往中南海怀仁堂的路上,大家也没有讲什么话,整个场面比较严肃。随之,会谈桌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进行了正式的交锋,酒桌上  相似文献   

7.
尽管毛泽东拒绝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还是要协调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飞抵北京随着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上的观点对立,中苏关系由最初结盟时期的峰顶滑向低谷。然而,赫鲁晓夫却认为中苏两国的军事联合行动是无可怀疑的,历史必将证明此点。所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飞往北京,去说服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夏远生 《世纪桥》2001,(6):34-37
毛泽东说:我们要致电祝贺赫鲁晓夫的70寿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要讲团结。因为《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1958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围绕设置“长波电台”问题发生原则分歧,中苏“蜜月”结束。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8):94-97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大为震惊和不解,他们知道,中苏关系自50年代末就开始恶化,中美之间还未建立外交关系,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援助中国制造核潜艇。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如此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型的核潜艇。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斯大林曾对刘少奇说:依我看,世界革命中心正在逐渐东移,中国将是未来的世界革命中心,你们的毛泽东同志就是世界革命领袖。斯大林去世以后,中苏两党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谁听谁的、谁是世界革命领袖的问题的认识分歧越来越大。到1962年,中苏两党矛盾全面爆发,随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进行了激烈的笔墨交锋。  相似文献   

12.
周红 《党史文汇》2009,(5):13-15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生前六次去莫斯科。从寻革命真理求救国之路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帮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他见过列宁,同斯大林进行过会谈,也同赫鲁晓夫争论过。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中极少出国。他对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访问也仅有两次,却迭生误会,颇多不快。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2,(14):24-24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问题,并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在这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份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相似文献   

16.
曾高规格隆重迎送国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打开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局面,当年曾采取了许多非常规的做法。高规格隆重迎送国宾就是一例。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苏两党两国团结一致和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1957年1月6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邀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  相似文献   

17.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光头,矮个,眼睛不大,眉毛淡稀,但他面色红润,腰身粗壮,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到他的雄心勃勃和牛一样的干劲。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因而他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在赫鲁  相似文献   

18.
中苏同盟关系被推向顶峰 赫鲁晓夫担任苏其中央第一书记后,中苏关系的发展也随之进人了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19.
苏联海军远洋潜艇需要岸基“长波电台”来通讯指挥,赫鲁晓夫向中方提出,由中苏两国在中国的南海岸合作建设“长波电台”,两国共同管理和使用,遭到毛泽东主席的严辞拒绝。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等重大国际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初期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突破,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归于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