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在富饶的台湾岛上的高山族人民,是组成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骨肉同胞。高山族最早劳动生息在台湾岛上,根据考古学上的资料,高山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以后经历新石器时代的大盆坑文化、园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到十七世纪,山地高山族人还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高山族为“东鳀”或“东番”。清代通称“番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5)
正"高山族"1993年2月,我为写作《台湾"高山族"之名的商榷》(收拙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向陈国强教授请益。承陈国强教授告知:"高山族这个名字,同新闻界的老前辈李纯青有关系。"陈国强教授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著名学者,曾主持《高山族社会和历史调查》(1958)研究计划;李纯青曾任台盟总部副主席。几年以后,我在陈国强教授等人编写的《高山族历史研究》(中国人类学学会1999年编印,非版本书)读到详细说明。略谓:"新闻界老前辈李纯青(1908-1990),曾任台盟中央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高山族的居住类型、居室结构与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总结了明清台湾高山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特点与文化特色,并与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作了相应的比较,就居住民俗文化与社会历史条件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进一步阐明了地区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史透视,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悠扬甜美的《阿里山的姑娘》、激情四射的〈娜鲁湾》等源自台湾高山族的歌谣在祖国大陆唱响,引发了大陆民众对高山族文化的关注与向往。前段时间记者在台湾越崇山峻岭,下平原海线,深入高山族部落采风,各族群传奇般的历史如幽谷清风,扑面而来,神秘而丰富的部落文化似多彩春山,直入心怀。  相似文献   

5.
詹贤武 《新东方》2009,(1):74-78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后裔,他们都以高超的纺染技艺闻名于世。两族在纺织、染色、刺绣以及纺织品、纺织民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文化基因,说明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这两个古老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亮  赵笑虹 《台声》2004,(12):39-39
"丰收节"又称"丰年祭",是台湾高山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可与汉族的春节相提并论的盛大节日。这一传统的节日习俗以其深久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被今天在大陆的高山族台胞所传承和继续。每年金秋,各地高山族台胞都会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周菁葆 《新东方》2012,(5):43-46,2
海南黎族婚俗文化中有许多与台湾高山族相同,其根源是他们把两千多年前越人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婚姻习俗一直在民间中保存着。尽管黎族与高山族已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社会残余的婚俗文化根深蒂固,百越文化的遗存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8.
台湾高山族在历史长河中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延承了丰富多元的休闲活动,呈现出自然意趣、艺术美学、实用元素、神话色彩等文化特质。作为中华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休闲文化富含当代人文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应从中华文化整体性出发,积极发挥高山族休闲文化的自然和谐理念。在推动两岸休闲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两岸同胞休闲质量的同步提升和美好生活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少数民族族群,最早被称为高山族,是一种误读。在台湾,他们又称原住民。台湾顺益原住民博物馆,收集展出的,就是这些宝岛主人的生活印迹。这次展览,是大陆首次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台湾省共有1900多万人,其中高山族同胞约有40万人。高山族同胞,是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以及平埔族人的总称。台湾当局称之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行政上又划分为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现今台湾山地居民分布在12个县,30个山地乡,214个村,576个部落,30余万人口。此外,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高雄市、屏东市等地,大约有3万余名都市山胞”。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台湾的有关报道,对台湾高山族同胞当前的社会处境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说起台湾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高山族”。其实所谓“高山族”,并不是一个民族。早先台湾的土著民族大都生活在山地之上,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他们笼统地称为“高山族”或“山地同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其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他们见证了宝岛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沿革。上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带着大家探访了台湾东部平原的“女人乌托邦”——阿美人部落,现在笔者将描绘台湾卑南人的传奇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邀请我们赴台访问的是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副董事长徐瀛洲先生.徐先生是台湾原住民——山胞(大陆称高山族同胞)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在台湾被传媒尊称为“土著文物大师”.他毕生研究台湾原住民各部族的文化,还是台湾专门保存原住民文化艺术——九族文化村的创办人之一.他恳切地希望我们去游览日月潭时一定要先去九族文化村,说来台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地名皆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台湾作为中华民族晚近的新拓地,这种文化意义尤为深厚而丰富。在台湾地名中,有的与其地形、地貌和方位有关。如顶坪、深坑、莺歌、鹅銮鼻、林口、线西、线东等;有的来自于当地动植物、矿物等物产,如鹿港、蔗廓、番薯寮、柯子寮、大稻埕等,也有“原于先住民者,如台东称卑南,民雄曾是打猫,屏东是阿猴,高雄为打狗,新竹是竹堑,大龙峒番名叫大浪泵,八里原名八里坌。”当  相似文献   

14.
<正> 宝岛台湾,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汉代、三国时,称为夷州。隋代,称为琉球。南宋时,称为毗舍耶。明代,称为东番。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一名。“台湾”一名,来自土著族名称。台湾岛上的土著族,称为高山族,高山族又包括许多不同的族系,在明代,分布于台湾岛西南部安平一带的平埔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和睦相处的兄弟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在这56个密切团结的民族中,有一个兄弟民族世代生活在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那就是通常被称之为高山族的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系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总称。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总称。台湾当局称之为山胞。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台湾的人文学者认为,岛内的民族同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根据不同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和语言体系,还可以分为许多族系和族群。依各族系语言对自己的称呼或居住地域,当地民族不同意“山…  相似文献   

16.
每逢金秋之季,台湾高山族同胞都要欢庆自己传统的节日“丰收节”。他们载歌载舞、把酒祭天,感谢神明赐予的风调雨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也是台湾高山族反抗日本侵略者发动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75周年。10月14日,由北京市台  相似文献   

17.
阿里山高,日月潭碧,台湾山地森林茂密,奇花争艳。绝大多数勤劳勇敢的高山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光绪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其中之一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飞天之戏——荡秋千。秋千是高山族在生活中创造的一项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起源于何时,现已难于详考。不过,在清代,秋千的活动就已见诸记载。考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山族主要生活于崇山峻岭中,台湾“山产藤粗如绳,长数十丈,人迹不到深林盛…  相似文献   

18.
郭志超 《台声》2000,(8):42-42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的先民是我国东南先民的一支 ,其历史源头甚至可以远溯至2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长滨文化。三国时孙吴开始经略台湾 ,那时台湾在史书上称为“夷州”。隋、唐、宋时称为“流求” ,元代别写为“琉求” ,明代改称为“东番”。“台湾”这一新的岛名直到明末才出现 ,它源于高山族西拉雅人的一个社名 ,后来指安平一带的港口 ,进而演变为全岛之称。古代台湾西部和北部平原居住着高山族平埔人 ,平埔人有10个支族 ,居住在今台南一带的一支平埔人叫西拉雅人。当时在今台南市与安平镇之间有个大海湾 ,海湾外侧有一道由…  相似文献   

19.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2008年第3期开始,亲爱的读者们跟随着大陆记者的脚步,入台湾越崇山峻岭,下平原海线。从寻找祖灵居所的泰雅人,到阿里山部落的热情邹人,我们可以从记者的字里行间领略到高山族各族群独特而灿烂的文化传奇。然而,传统多彩的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之间正发生着难以避免的冲击与碰撞。因此,高山族部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靠世人共同的重视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