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梦想,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的千年梦想,随着3位中国航天员由神舟九乳船进入天宫一号终于成真。2012年6月18日14时07分,两个航天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3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像鸟儿一样,依次“飞”进了“天宫”……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义一次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
2003年,南街村集团自称与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合作,使用"神舟"号飞船携载的太空种子进行大豆育种试验。这一大豆品种名叫"航天2号",据称是"经返回式航天器载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多种宇宙射线等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使用的载人航天器一共有3种:载人飞船、太空站和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简称“飞船”,是一种乘载人员较少(3人以下),在太空做短期(十几天以内)运行,然后返回地面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太空站是一种体积较大、可接纳多名(3—6人)航天员在其中长期工作或作短期巡访的航天器。太空站在轨道上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既可在有人照料下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12日,又一个 举国振奋的日子。这一天,继神州 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后,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又获成 功。经过5昼夜的太空之旅,10 月17日凌晨,神州六号胜利返回, 并成功地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 项纪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 飞行试验;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梦想着摆脱地球引力场的禁锢,飞向更遥远的空间。在人造卫星出现以前,人们只能在地面隔着大气层对太空进行观察,总有一种 “鞭长莫及、隔靴搔痒”的无奈。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人们从此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来观察和探测宇宙现象,现代空间科学由此诞生。40多年来,已经发射了几千颗科学卫星,人类对太阳系和日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近二三十年来,载人航天计划又拓展了空间科学的范畴,人们利用空间站、航天飞机和飞船完成了许多在地面实验室难于进行的重大科学实验。空间科学正在成为前沿科学的重要领域,其成…  相似文献   

6.
张柏楠 《求是》2012,(16):36
随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为国家、社会和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探索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责任和平发展空间事业。载人航天事业是我们的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也是许多普通百姓、科技爱好者、航天迷们的梦想,更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梦想。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道路。我国最初发展载人航天事业  相似文献   

7.
刘炳峰 《世纪桥》2006,(4):50-52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长征2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围绕地球14圈,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科学实验后,返回舱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处女飞行。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两年时间过去了。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以其新的突破性成就发射成功,再次招徕世人关注的目光,震撼了世界!  相似文献   

8.
尹怀勤 《党课》2013,(21):89-91
空天飞机是一种身兼航空与航天两种职能的飞行器。它既采用飞机使用的吸空气式发动机,能在大气层中飞行,又采用航天器使用的火箭发动机,能在太空中环绕地球运行。其突出特点是,可从普通机场跑道起飞,不断加速,使飞行速度达到高超声速,不仅能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邀游,而且能在完成航天任务后再进入大气层,  相似文献   

9.
我站是我国惟一的航天器回收部队,卫星飞船在哪里返回,我们就征战到哪里。飞船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阶段,是整个任务成败的最终标准。如果把载人航天飞行比做一  相似文献   

10.
<正>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作为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近日,本刊记者专访杨利伟,听他讲述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保密工作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宇宙航行为人类飞出地球,到太空去,到别的星球去考察、去旅游、去定居,开辟了通天路,架起了星际桥,也为人类开发太空铺平了道路。人们将在那里开采矿藏,建设太空制药厂、冶金厂,盖太空旅馆,发展太空工农业生产……宇航员在宇宙空间飞行,与在地球大气层中飞行完全不同。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任何东西都轻得可以随意飘浮,想到哪里,只要轻轻一蹬脚,就可以飞到哪里去。在太空中行走时,除了眼前的航天器和遥远的天体外,没有任何参照物作比较,分不出距离的远近和速度的快慢,远在天边的东西,可能以为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12.
浩瀚的太空令人神往。人类在熟悉陆地、征服海洋、走向天空以后,进一步把目光投向太空这个“第四活动区域”。太空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极大的军事价值,而且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适应人类走向太空的需要,一门新兴学科———空间天气学应运而生。一、背景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开辟了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纪元。广袤无垠的宇宙,取之不尽的太空资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为人类文明带来无止境的发展机会。地球空间已经成为人类在太空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开发利用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活动区域。俄罗斯已于200…  相似文献   

13.
张田勘 《党员文摘》2009,(10):43-44
从中国科技的果园中撷取一些璀璨的果实。可以一叶知秋,管窥中国科技60年的巨大成就。“神舟”邀游太空行——载人航天探索太空是人类长久的梦想。这个梦想在美国、俄罗斯完成之后。也由中国人完成了。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二号”飞船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它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之后的几年间。我国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  相似文献   

14.
尹怀勤 《党课》2010,(5):93-95
2009年8月17日,美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发现了组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从而为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探索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郭海军 《党建》2024,(2):37-39
<正>逐梦浩瀚太空,难忘探索之艰。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3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刷新高度,同时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奉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州十号飞船在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9岁的聂海胜带着47岁的张晓光和33岁的王亚平,随神十出征太空。这次任务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根据任务计划,他们将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来自山东的王亚平成为继刘洋之后,第二位走进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她将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的帷幕徐徐拉上,一段新的壮丽征程正在开启。回望过去几年的中国,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开班授徒,到国家形象片人物版登陆纽约时报广场,中国正在努力向世界呈现更加自信、更为开放的国家形象。如果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先后两次完成太空完美对接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已突破并掌握了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航天器进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相似文献   

19.
知识园地     
何谓航空与航天航空航天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现代技术,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门类,它包括了航空和航天两个大的分支。人们通常把在地球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空间(太空)飞行的器械统称为飞行器。航空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航行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目前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俄罗斯是第一梯队,在太空中的800多颗卫星中,美国占了一半,中国有34颗。在载人航天方面。世界上已有960人次进入过太空,杨利伟是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可以说,在国际探(登)月领域,中国、欧盟、日本是第二梯队。”那么,世界各国的最新探月计划是怎样的?准备得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