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人民大会堂,是我和母亲永远的骄傲,是我们宁夏穆斯林民族永远的自豪!因为我的母亲是第一批代表穆斯林民族在人民大会堂工作过的宁夏人。她在人民大会堂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而我寻着母亲的足迹,也在此度过了终身难忘的四年。  相似文献   

2.
生命回忆     
母亲是一个命苦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就经常拿母亲和村里的其他女人相比较:别人在树荫下纳凉的时候,母亲却头顶着草帽在地里干活;别人还在黎明的梦乡酣睡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去山下的小溪挑水去了,可以说母亲挑水的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是村里最苦难的旋律。  相似文献   

3.
李家荣 《人民公安》2012,(18):40-40
每逢下雨天不上工,或是晚上不加班,母亲就在家做针线活。特别是到了冬天,寒冬腊月,靠着一个火盆,她有时能纳上一夜鞋底。 母亲虽然离我而去已有30年了,音容笑貌却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时间虽已久远,可母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细节,我都还记得。可以这样说,母亲是我心目中最敬最爱的人,她的早逝,让我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但最终还是让我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母亲是一个最疼爱子女、勤劳善良的人,她离开我们已经有半年了,我深深地怀念着她。虽然我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也不是一个封建迷信者,但我却坚信母亲是去了天国,一个没有人间苦难烦恼的地方,一个只有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勤劳善良的人才有资格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舒唱你好:我今年33岁了,可还是单身,从年龄上来说早已步入大龄的行列。曾经谈过一萝筐男友,可最后都没有结果。30岁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令我心动的人。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爱上一个人。我们两个人一见钟情,可以说相见恨晚。可我和男友的母亲却屡屡发生冲突,从第一次见面我就不中她的意。他母亲28岁离异后也示再婚,把宝贝儿子当作惟一的寄托与希望。母亲从小就包办了儿子的一切,因此在婚姻大事上更是不能放松警惕。最令我心寒的是做儿子的竟然默认了,他认为,我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判断男女之间的事。也许母亲是对的。于是,我们的约会渐渐减少,感情也逐渐也冷淡下来。  相似文献   

6.
从呱呱坠地到上大学,我一直穿着母亲千针万线纳的布鞋,度过了人生那段最美丽的年华。那鞋是那样的合脚、那样的舒服。我家祖辈住在湘南农村、资水江畔。父亲当兵复员后在新疆阿勒泰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时,生产队集体出...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8.
最早读余光中,是他那首著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面对着一湾浅浅的蓝,却“无处话凄凉”。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余光中,1928年9月9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父亲是福建永春县人,母亲为江苏武进县人氏。少年时期,余光中随着母亲生活在江苏。从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江南水上的润泽,使得余光中的记忆永远留下了“…  相似文献   

9.
分担痛苦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但大喜大悲却并非能常常遇到。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悲哀、最深的痛苦、历时最长的磨难莫过于母亲的仙逝。母亲去世时已八十二岁。我虽然是一名内科医生,深诸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我自己手中送走的人已记不清楚了,但母亲的离开,我却无法说服自己。母亲一辈子都在为我奉献,不仅生我、养我、教育我、扶我走上自立的路。当我选择了医生、作家两条道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我终于对母亲把我的愧悔说了出来。我说:“那时候我实在不应该一个人吃鸡蛋,过后啥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里难受。”我想,母亲也许会对我解释一下让我吃鸡蛋的原由.不料母亲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这孩子,还提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王晓微 《传承》2005,(6):43-44
一我的父亲、母亲和继父都是忠于共产主义信仰、献身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我一生的行事准则,也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的父亲王绍杰,广东澄海人,1905年5月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澄海县委执行委员,1927年带领澄海县农民起义,1937年秋参加新四军,1945年任苏浙军区第四分区副政委,在赴任途中乘船遇难,时年40岁。我的母亲余翔凤(另名余倩华),是  相似文献   

12.
王志文 《今日广西》2007,(19):76-76
我已经整整40岁了。很多人关心我的婚事。母亲更是盼着早点抱上孙子。但我至今仍然单身。不是我不想成家.而是太爱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和我生活的女人肯定要爱我的母亲。因为母亲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我不想让她有一丝一毫的不开心。  相似文献   

13.
母爱难忘     
<正>十年前的八月,一个热得让人窒息的夏日,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慈祥的母亲,告别了她一生的辛勤操劳,告别了晚年的苦尽甘来,不顾儿女的声声呼唤,带着对世界的无限留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从此,我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亲人。她走了,永远地走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我爱你,中国》虽然是主旋律,但并不说教,相反通过对年轻战士的日常生活展示,向年轻观众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风华正茂"与"挥斥方遒",也让年轻观众看到了同龄人的坚持和努力。"有时我会孤独无助,就像山坡上滚落的石子,但是只要想起你的名字,我总会重拾信心。有时我会失去方向,就像天上离群的燕子,可是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不会再感到恐惧。"祖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最为普遍的是,将祖国比喻为母亲。母亲给了我们最温暖的怀抱和最坚强的支持,不管身处何地,所在何方,祖国母亲  相似文献   

15.
心中的油灯     
记忆的深处,最难忘童年时代在那盏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每次,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纳着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读书、写字。顽皮的我总喜欢偷空观察母亲,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有时候,我写着写着便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一字不识的母亲正盯着我写过的作业本,那神情比欣赏自己纳过的鞋底还要专注,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滋生,可惜那时我尚未学会汉字“感动”的写法。   真正领悟母亲博大的爱是…  相似文献   

16.
布鞋·母亲     
我的童年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布鞋点辍其间;我的人生是一首充满母爱的歌谣,永远唱响心间……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童年看母亲做鞋,是我记忆里最鲜明的风景。夜深人静,一盏昏黄的油灯拉下母亲瘦长的身影。母亲坐一小方凳,弯腰弓背,左手紧握鞋身,右手不停顿地来回穿针引线。每当这时,我总是站在母亲身旁,问这问那。有时,母亲叫我去睡觉,我不愿意,母亲便会假装生气地说我是“小傻瓜”,又点点我的小鼻子。上了小学,母亲做的布鞋便伴我成长。母亲总是对我说:“咱不和人家比吃穿,咱只和人家比学习。”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白天上学,放学了便一路…  相似文献   

17.
寂静的夜空,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头,我辗转反侧,心头涌动着阵阵思潮,母亲瘦弱的身影,公司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幕幕情景映在脑海,我久久不能入眠。大年初三,当人们沉浸在节日喜庆欢乐的气氛中时,正在保安岗位上执勤的我却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脑子瞬间轰然一响,我呆滞了好一阵,随之泪水如决堤之水流个不停。我无法面对母亲的离去。母亲是一位纯朴的庄稼人,慈祥、善良、和蔼。母亲生前特别支持我的工作,为了能让我安心工作,疾病缠身的她,一人包揽了地里的农活,很少让我插手。这样年复一年,她老人家的身体累垮了,为了省…  相似文献   

18.
照顾好自己     
当我离家远行的时候,母亲总会交待说“照顾好自个儿”。这话是地地道道的儿女情长,没什么豪言壮语,听起来有点自私,可它发自母亲的内心,是一片真诚的爱意。出门在外,应当留意的事很多,在母亲心里,再多的事都没有“照顾好自己”要紧,再多的叮咛也只有这句话最实在。它是母亲对儿子的最低要求,也是一个人面对社会应当具备的起码的能力。   近两年,每当我和一些朋友外出,动身前我总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拿它作为赠送团友的格言。大家一起外出,出了事当然要互相帮助。但是如果每人都能照顾好自己,什么事也不出,根本用不着别人…  相似文献   

19.
我的童年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布鞋点辍其间;我的人生是一首充满母爱的歌谣,永远唱响心间……   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童年看母亲做鞋,是我记忆里最鲜明的风景.夜深人静,一盏昏黄的油灯拉下母亲瘦长的身影.母亲坐一小方凳,弯腰弓背,左手紧握鞋身,右手不停顿地来回穿针引线.每当这时,我总是站在母亲身旁,问这问那.有时,母亲叫我去睡觉,我不愿意,母亲便会假装生气地说我是“小傻瓜“,又点点我的小鼻子.……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常常念叨:她这一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我。每当这时,我就感到歉疚和不安。在我3岁那年,一连发了几天高烧,后又在左下颌长出一个碗口大小的疙瘩。奶奶劝母亲去找神道婆来治。母亲没听,抱着我到医院打了几针青霉素和链霉素。之后,热是退了,疙瘩也消了,可我的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母亲常常背着我,风雪之中四处奔波求医,正当母亲为我熬肿了双眼一筹莫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