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佑勇  余睿 《法学评论》2004,22(6):54-60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并已在预防腐败、净化公务员队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们还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新的认识和完善。本文在对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进、管、出”三个环节来对任职回避制度加以分类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 ,并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从古代就有了异地为官的传统,现今的《公务员法》仍有相关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但是这真的是防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吗?我认为我们需要探寻的是如何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来保证公务员的廉洁奉公,而不应当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本文从地域回避的历史出发,尔后对该制度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和评价,最后阐明美国《阳光法》对修正我国公务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回避制度的历史沿革,论述了回避制度在国家管理中的现实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实施中陷入的困境并提出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1989年初以来,我国陕西、河北、海南,广东四省和北京、山西,黑龙江、四川、贵州、河南、江西、安微等八省市部分地区、陆续建立和实行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这一制度的出现和推行是完善我国公务员立法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我国建立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一次粗浅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一、我国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内涵我们认为,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应当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法》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是对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调整,有利于管理和保持各级干部的整体一致性。交流与回避制度的精细化、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聘任制的确立以及下级对上级说"不"的制度安排都是一种进步。但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现状和法治建设的要求,同一模式管理不利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且有影响司法独立之嫌,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公务员范围的拓展与泛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阐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分析《公务员法》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规定,阐述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回避制度规定的现状分析,及对不同国家有关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认识,提出了在改进我国刑事回避制度时,整体回避问题宜通过《刑事诉讼法》整体回避制度的构建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北京正式推行公务员回避制度近日在北京市国家行政机关内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任职回避,指公务员凡有上述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级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等工作。公务回避,指公务员从事监察、审计、仲裁、案件审理、执法监督、税费稽征、证件核发、项目资金审批、出国审批以及人事考核、任免、奖惩、录用、调配、招聘等涉及  相似文献   

9.
卫生行政处罚的回避制度,在现行的《行政处罚法》中已有原则性的规定。它的建立就是要求卫生行政执法公正进行。它是卫生行政机关正确认定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恰当地给予行政处罚,追究违法者行政法律责任的基本要求,是卫生行政处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制度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规定较笼统、给卫生行政执法,查处违法案件,执行回避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卫生行政回避制度讨论如下:1.回避的概念和意义1.1.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是有法定的情形,必须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从此,笔者理解为,卫生行政处罚的回避制度是卫生行政人员具有法定的情形,必须不参与办理该卫生行政处罚案的制度。1.2.回避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基础,总结吸收了十余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既保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适应了公务员管理监督的新情况,对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也有新的重要发展和创新。法律对有关公务员的义务权利、职务级别、录用考核、工资福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培训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实施有实体保障,《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出台象征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即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新公务员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新公务员法有着许多创新的地方。而且,和许多外国的公务员制度相比,新公务员法规定的众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创新的地方,都是以"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这一中心思想和立法目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中外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制度之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反腐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有必要借鉴、学习国外防止利益冲突在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公务员利益冲突涉及的回避制度、兼职取酬制度、财产申报制度、禁止收受贿赂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离职后的行为限制等主要方面进行了中外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的制度比较。本文认为,借鉴发达国家在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上的法律法规,可以弥补我国在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方面的不足,从而使我国防止公务员利益冲突制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地区回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预防腐败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务员地区回避制度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完善.本文在对它的相关规定及缺点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曹超 《法制与社会》2011,(2):160-161
我国《公务员法》的出台,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都涉及到一个相同问题:公务员数量的变化。公务员规模变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公务员规模的变化,不能脱离公务员制度环境,它与公务员制度发展相关联。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是这种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本文将把公务员规模的分析纳入到制度变迁理论的供需分析框架中,来解释我国公务员规模变化的特点、原因、趋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务员权利及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更标志着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步入法制化保障的新时代。我国公务员依法享有较为明确、广泛、真实的权利。公务员权利及公务员权利保障有其科学的内涵。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然而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和创新,尤其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申诉控告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胡健 《政府法制》2005,(13):18-21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超过54万人通过网上报名,争夺103个相关部门所需的8400多个职位。如今,每年的公务员公开招考,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直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颁布出台,公务员制度方露雏形。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暂行条例》,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共中央及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是以实现竞争为目的而特意设计的制度安排与运行规制,它维护、体现竞争,以竞争为基础,保证公务员管理中“进、管.出”的高效运作,即实现优者进,劣者汰,能上能下,顺利流动的竞争性管理.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将竞争作为它的重要原则,并以竞争机制为核心构建整个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内在机制.竟争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法研究的一部力作──《国家公务员法比较研究》评介朱新力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而建立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又需要借鉴外国的公务员制度特别是西方文官制度。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虽已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法》的十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继明 《政府法制》2005,(13):22-23,26
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它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它在吸收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使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更具活力,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