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封建社会就完成了其大众化的进程,这与它的宽容性、民族性和丰富的人文价值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自诞生以来一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左派思潮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其重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文化研究中所折射出的泛文化主义问题、民粹主义问题也值得人们反思和再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文化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关于文化和经济关系的研究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同时涌现出许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更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性,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提高.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新观点,文化与经济具体关系、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实践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揭示文化的基础作用以及经济的价值所归.  相似文献   

5.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必须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对西方经济学理论采取应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应重视开展讨论式教学,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引入案例式教学,重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局上重视和把握宗教问题,从群众的觉悟和利益出发来认识和把握宗教问题,从文化功能上看待和把握宗教问题,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和精辟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同我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同中国文化相交融的结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并非在这一概念明确后才出现的。当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中国萌芽时就有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萌芽,而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思想文化可能先于这一社会形态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就必须既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还特别重视文化斗争,千方百计发挥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注重抗战文化建设,开辟了文化领域内的另一场抗战。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引导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和统领,通过制定抗战文化方针,培养抗战文化队伍,明确抗战文化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规定抗战文化建设的任务、步骤和方法,重新构建了根据地抗战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根据地干部教育事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教育,扫除文盲和创办期刊、报社,大力建设抗战文化传播媒介,创造性地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为抗战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表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必须重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存在和主动性意识。中华文化拥有吸收、消化、提炼、概括世界上先进文化的强大能力和文明品质。中华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识和主动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逻辑。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最终成为中国唯一的、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其理论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文化逻辑在于中华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接纳。推动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动结合,一方面应该夯实中华文化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时代发展的课题。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H.R.尧斯的接受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这一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可以聚焦在三个方面,即回归经典诠释、关注生活实践、聚焦时代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构建和谐文化,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对当今时代潮流和中国社会实际,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化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的美学思想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1)这主要是因为李大钊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他的革命活动(特别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以及与革命关系较密切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诚然,李大钊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也常常是渗透在他论人生、政治、历史、哲学的各类文章之中.然而,这并不能减弱李大钊美学思想的重要性.李大钊的美学思想是在东西文化交汇、新旧思想激战的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重视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网络管理、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主要内容。要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抓好主流文化建设,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历史经验有: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军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组织保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义利导向;重视军营文化建设,为军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物质基础与现实动力;坚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育官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坚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德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世俗规范和依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尽管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思想文化传播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这决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性(科学性、阶级性和开放性等)决定的,还是由我们的党情和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客观国际形势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今天,它仍具有充沛的内在生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意义.但是,它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而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传统文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批判地继承.同时,传统文化必须实现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之多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心理需求弱,缺乏政治意识,社会环境复杂化等原因,这些课程的实效性令人担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力,可以从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加强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和科学的学科建设等角度进行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20.
苏共失误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没有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长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和创造精神,未能代表苏联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重视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