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座活力四射、格调高雅、魅力十足和功能强大的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更要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即使是健全完善的城市硬件,也是由这座城市的个性文化理性造成的。城市的硬件只是城市之“形”,而城市的个性文化,即城市的软件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任何一个再漂亮的城市建筑物,如果不赋予它文化内涵,它就不成其为建筑艺术,也就缺乏生命的活力;任何一个历史古迹,如果不与一定的个性文化相联系,就无法判定它的价值;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的理念,也就没有个性,没有风格,没有特色,甚至没有自己的内在逻辑,那就等于没有灵魂。 相似文献
2.
何周富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3(3):72-75
社科期刊的文化个性,是社科期刊性质、风格、水平、质量的总体反映,重视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一切致力于高质量、高水平的社科期刊应有的自觉追求。社科期刊的文化个陛主要体现在办刊宗旨、栏目设计、稿件取舍、刊物自身的言论以及版式设计等等方面。社科期刊文化个性的建立,与强调刊物的政治性、现实性和专业性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吕晓文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1,(1):19-21
今天的合肥如果把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道路名称当作突破口,藉此弘扬与省会身份、地位相称的文化魅力,实施文化元素最佳组合的地域文化发展模式,则可以创新出更具个性的省会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4.
冯笑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69-70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毛泽东就是诸多对立面的统一体,他灵活运用个性上的不同侧面成功地解决了不同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他成为巨人中之巨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其使无数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外国人去探究他性格中的奥秘。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其性格中的矛盾性,从而寻找毛泽东取得成功的个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民族共性与民族个性的问题 (一)民族不同于种族,不同民族可能有相同的"本源"血统,相同的古老祖先.世界上许多民族(如汉族和藏族)都是由若干民族融合、进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黄火明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当前,我国社会工业日益发展,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不断显现,关注他人的评价、浓重的焦虑情绪和泛滥的消费文化等社会心理特征在中国社会日益突出,对青年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当前,我国社会工业日益发展,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不断显现,关注他人的评价、浓重的焦虑情绪和泛滥的消费文化等社会心理特征在中国社会日益突出,对青年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艳晖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2):204-205
习语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用语,渗透着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英语习语以习语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占据着英语语言学习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从探讨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习语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差异。希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习语,对外语教学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章剑鸣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3):92-95
浙商文化包涵着许多和谐的基本因子,富有和谐的特色。它包括:和合性、包容性、缘约性、仁义性。弘扬浙商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弓丽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3(4):14-16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文化力与经济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尤其是文化力能转化为经济力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文化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文化力的开发与建设,使文化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星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0,(2):27-32
马克思的时间观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具有永恒价值。在新时代,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契机。马克思的时间观在为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物化劳动时间影响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知,自由时间的异化扭曲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真,虚拟时间弱化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同。因此,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把握时间的属人本质,强化美好生活的人格世界;突显时间的价值特性,规范美好生活的应然世界;转化时间的现实意义,打开美好生活的本然世界。 相似文献
12.
陈春莲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4):93-96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精神生活作了广泛、深刻、全面的阐述.这些阐述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精神生活现象,把握精神生活规律,解决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精神生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万县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80-83
对“短命”企业的文化心理分析表明,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演变的确有一些不利于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诸如过分的务虚、变通、忠孝、中庸等文化特征,影响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企业公民行为。而扭转企业短命的命运,就要改变那些落后于时代的文化特质,与世界优秀文化接轨。 相似文献
14.
胡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1)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薄弱,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法有诸多契合之处,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应当对环境法进行适应性变革,适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宋亚平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105-108
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大学是纪念大学,纪念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被纪念者的精神为衍生点不断吸收时代的先进文化并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而熔铸成独具特色的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文化品格.在时代的进程中保持和发展纪念大学文化品格须坚守纪念大学的使命,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保守优秀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何群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2):132-136
当代社会婚姻的主流主体是一男一女的结合,但不是唯一主体。婚姻当事人是生活伴侣,必然同居,这是婚姻内在的本质要求。异性婚姻仍然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身份形态,值得倍加遵从与推崇。生活伴侣是一种有别于婚姻及单纯意义上的同居,而为法律认可的身份关系,同居也是其内在的本质要求。为法律认可的生活伴侣或同性婚姻,我们只能以待异性婚姻一样的视角“平等”待之。与受法律认可的婚姻或生活伴侣无关的同居:一是违法同居,不予以法律保护;二是理论上认可的合法同居,依据契约身份关系及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18.
乔香萍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59-60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应从她们所生活的农村环境出发,了解其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引起这种现状的原因,以期引导农村女性发掘自身的优势,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意识,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陈华龙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2):32-36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震荡和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 ,当前公安民警的认知标准、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道德观念也在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一场大骤变 ,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 :一、政治观念有所增强 ,政治评价更为积极 ,政治鉴别能力、理性思辩能力有所提高 ,但观念有待更新 ,思想比较保守 ;二、道德主流健康 ,道德心态良好 ,但道德认识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也相当明显 ;三、自我认识和评价趋于符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强烈 ,但在执法管理过程中疑虑重重 ,身心健康堪忧。 相似文献
20.
苏娟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4)
近年来,围绕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显示出诸多热点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国家文化软实力快速提升,民族精神空前升华,"国学热"不断升温,"汉语热"持续火爆,传统节日调整备受关注,山寨文化迅猛崛起等等,无一不表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已经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崭新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