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王荣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3):123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亲情、友情、爱情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支柱,极需慎重对待。重视大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进步,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是从思想觉悟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用职业道德来引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由于契约关系,会计人员很容易丧失独立性,违反职业道德。因此,构建具体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乡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7341元,这个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它也显示甘肃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凸显并存的时期。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客观真实地了解和认识当前产业工人的生活感受,这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探寻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寇淑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4,18(5):58-61
江泽民工运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工人阶级理论进一步作了阐述和发展.其中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方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是要在政治、制度、权益等各方面保证、落实和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等重要思想,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陈四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2):70-7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工会组织是广大劳动者自愿结合的组织 ,是劳动关系的产物 ,是劳动问题的实践者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形成的研究和认识 ,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ongoing call for a complex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forming child welfare practice and polic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ntext-specific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complexity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rests on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es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cepts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child welfare practic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framework are discussed to promote network-oriented research that informs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serving children and families. 相似文献
7.
冯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2):63-66
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导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交往及其重要作用的原理。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要求 ,立足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从形成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由探索、试验到逐渐成熟、坚定信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胡锦涛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9.
邱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0,(5)
邓小平理论是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指导方针。加强高校“两课”建设 ,需要在教材编写上、正确处理邓小平理论课与“两课”关系上 ,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熊永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2,16(4):66-68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其科学性在于它是对经济实践的客观反映;实践性在于它所涉及的劳动内涵和价值范畴具有其真理的相对性,即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劳动内涵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价值构成、价值决定、价值实现、价值分配原理的认识将会与时俱进.因此,需要结合当代的新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和社会分配原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黄玉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37(6):83-90
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是职工工资的民主决策方式,也是工会保障职工经济权益的重要手段。作为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工资集体谈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保障职工最低工资等方面成效显著。由于当前工会方的经济非独立性,从而使谈判话语权较弱,以及企业和职工对经营成果分配的不满等,导致谈判质量较低,特别是职工工资增长的谈判不够理想,从而使利益分配成为工资集体谈判的关键点。为此,针对工资谈判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本研究试图设计一个既能够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又能够维护职工的正常工资需求的\"工资联合确定模式\",即在工资谈判中运用\"HU理论\",进行操作,实现劳资双赢,从而化解工资集体谈判在实践中的实施难题。 相似文献
12.
张宝刚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造劳动价值论的目的 ,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 ,揭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从而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当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时 ,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依靠科技、知识、资本等新的生产要素。因此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就应对其理论进行新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秋生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4,(2):9-14
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进程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脉络;阐述了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思想所遇到的糊涂观念与障碍,以及这些观念产生并得到克服的原委;论述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邓红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1,(3)
公共关系理论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对象不明 ,核心理论不清。对公共关系理论性质的界定 ,是形成核心体系的关键。公共关系应属于管理学范畴 ,它对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是 ,它不仅研究内部公众的管理艺术 ,而且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主动行为对外部公共行为这一不可控制的因素施加影响 ,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控制 ,以便使组织能够在更加理想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繁荣 ,学术上的造假也不断向各方面渗透。作为学报编辑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胆、识” ,才能将那些非学术性的缺乏创新的东西拒之学报这个学术的殿堂之外 相似文献
16.
盖伯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1,15(4):63-66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 80年间取得辉煌成就 ,是因为她始终追求马克思主义这种唯一正确的信仰。我们党对正确信仰的追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形成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诞生 ;把正确信仰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新中国诞生 ;实践正确信仰 ,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坚持正确信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求 ,建设永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共产党。只要执着追求正确信仰 ,中国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世界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根基;革命的人生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价值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动力.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高文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9,34(1):23-28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而基层工会正是广大群众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以夯实基础和创新机制为抓手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如果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会如何创新的问题,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应用管理学的三大定律,以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基层工会活力,从而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9.
Kalle Berggren 《澳大利亚女权主义者研究》2018,33(97):331-344
ABSTRACT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late 1980s,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y has expanded considerably into an established area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ology, gender studie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re is now a wealth of empirical research but the theoretical debates have largely centred on Connell’s notion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instead on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Jeff Hearn, arguably one of the central figures within critical studies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e main tenets of Hearn’s theoretical writing and tracks its development over time, and offers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Hearn’s theoretical position. The critique focuses on ambiguous treatments of central concepts and argues that tensions between perspectives such as materialist analysis, queer theory and intersectionality are not fully acknowledged in Hearn’s work. 相似文献
20.
Adrienne Barnett 《Feminist Legal Studies》2000,8(2):241-254
This note examines the decision of the Family Division of the High Court in N. v. N. (Jurisdiction: Pre-Nuptial Agreement) in which, in the context of Jewish divorce proceedings, the Court found that it had no jurisdiction to order a husband, by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a marriage agreement, to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 to obtain a ‘get’ (a hand-written bill of divorcement)
allowing his wife to remarry. First, discussion of the case is contextualised broadly within the debate on the (de)merits
of employing legal means in order to redress social wrongs. Secondly, adopting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upon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using law to achieve social change,
the note goes on to examine more specifically why women from minority cultures may choose to go to the law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order to obtain relief.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