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綦宏光  杨雪芬 《青年论坛》2007,3(4):140-142
主观战斗热情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基点。其叙事具有浓烈的情绪性,表现为浓墨重彩的酣畅叙事,以极端化的叙写,展现人物动荡而又芜杂的心理世界。七月派小说的丰富内蕴受到单一贫乏语言的限制,酣畅叙事与语言奴役造成对峙和胶结,共同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凸显着文本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肖四新 《求索》2010,(3):172-174
后现代派小说是西方后现代状况下出现的区别于现代派小说,具有文本实验性质的小说思潮。后新潮小说明显受到了后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是后现代派小说位移中国的产物。但中国作家在模仿和借鉴后现代派小说的过程中,融入了民族和个人的经验,呈现出中国化特征。本文在对后现代派小说的边界、内在精神、写作规约、叙事策略和审美特征进行厘定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后现代派小说在中国语境中的变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五年,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些人受其牵连,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成员,含冤多年.一九八○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复审了"胡风集团"案件,并从政治上为其平反,使因此案而受到错误处理和不公正待遇的人恢復了名誉.一九八五年,有关部门对胡风政治历史中遗留的几个问题进行复查,予以平反.如今,中共中央对胡风文艺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复查后,又进一步予以平反.七月十六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邀请部分文艺理论家、学者、教授,在北京召开了"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  相似文献   

4.
<正> 中共中央办公厅1988年6月18日颁发的、关于胡风问题的彻底平反的文件精神,当然使得被“封禁”几十年的胡风文艺思想研究成为现、当代文学界、文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9月12日,湖北大学中文系、湖北作家研究室,《湖北作家论丛》编辑部,邀请武汉地区文学界的有关专家、学者、作家,在湖北大学中文系举行“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武汉地区高校中文系的专家学者、省、市文联的有关作家、《湖北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及省市新闻单位的有关人员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胡风文艺思想的特质问题,胡风文艺思想与中外文学思潮的关系,胡风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展开了认真、切实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强调文学要表现人的非理性心理,强调文学独有的形式特征及其非功利性和反传统性,这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内容上,台湾现代派文学注重展示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描写性爱,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这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其它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这一流派的文学作品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述视角的选择、"复调"结构的使用及小说语言的新奇怪异等方面,都承接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张雪红 《求索》2012,(6):69-71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以及3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领域内写作运用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方法,竭力去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写意出一种"奇异的陌生化"的文本效果的流派。可以说,这一流派如此的写作模式,彰显出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即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而他们的"流派"亦被称为"新感觉派"。本文即意在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大的方面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写作这一小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论述"新感觉派"小说体现出的鲜明标志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与异域因素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鲁迅先生的传人,雪峰和胡风各自尽了他们的使命,作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生的卓越成绩。在文学运动上,胡风是第一流的流派倡导者和鼓动家;在理论上,在思想的深广度上,雪峰却明显地比胡风更用心、更深沉、也更杰出。或者可以说,鲁迅的愤激与“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继承并且发挥扩大,而鲁迅的深沉与对民族、对人类的研究兴趣却由雪峰忠实地吸取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邓姿 《求索》2012,(7):142-144
七月派小说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内蕴着厚重、复杂、另类的现代性品格,因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长时间内从文学史中被驱逐与分离。新世纪以来,七月派小说被重新发现且沿着作家的个案研究和流派的综合研究两个方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研究态势。这是对刻意遮蔽领域的揭秘,是对无奈缺失环节的找回,也是学术研究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所谓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是美化当年学术环境的"潮流之作".学界一般把当年美学大辩论的"学派",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四大派,这几乎成了坚不可摧的定论.如果把当年"大辩论"中的芸芸众生,归为四大类,本来无不可,但将它们作为"学派",则大失学术本色,亦不合乎历史事实.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出世--入世"的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艺术生理学),去融汇西方哲人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美学理论体系.朱光潜建构体系的独特心灵历程,是中国现代知识份子寻求出路的一种艰难卓绝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文学实践活动从整体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基本方面。除此之外,胡风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主义的文学精神,受鲁迅影响极大。同时,胡风作为杰出的文艺家,与其他的不少著名文化人比较,具有相当开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胡风文学(以及文艺)实践活动的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毕淑敏的文艺思想建构包括三个要点,即真实理念、情感观念和读者意识。其真实理念强调创作的体验性真实,注重表现生命本真和心理真实,注重表达主体的真理性认知和真情实感。其情感观念讲求情感体验和情感选择,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个性化,申扬和灌注关怀伦理。其读者意识强调以笔告知而深度沟通,强化平等对话和心灵感应,重视引导读者通过阅读而实现自我精神提升。  相似文献   

13.
酒神精神是寻根小说的精神力量“寻根小说”作家以“酒神精神”作为创作的动力,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二:第一,是西方现代主义审美意识在“寻根小说”作家意识中的加入。西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打破传统,打破常规,不注重理性思考,主张非理性,注重直观感...  相似文献   

14.
冯永朝 《前沿》2009,(6):181-183
“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潮流之一,它的“新”主要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在取材上,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写重大事件,塑造英雄人物。而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凡常生活,刻画平凡人物;在叙述态度、结构方式上,前者注重主观情感介入,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情节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戏剧化,后者则主张主观情感的逃避,采取了生活流式的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生活化;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前者的作者凌驾于众人之上,充当读者的导师,后者则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林斤澜是当代文坛中文体意识明显、艺术风格独具的作家,其代表作"矮凳桥系列"和"十年十癔"系列小说,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叙事策略。从林斤澜小说的精神表现方式、叙事策略、语言特征等诸个方面,显示林斤澜小说文体的独特性,及其于当代汉语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8.
“胡风案件“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振 《人民公安》2000,(2):60-63
胡风案件,是一起全国性历史大冤案,也是解放后涉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案件。冤狱何以形成?数十年后,曾任胡风专案组成员的作者向世人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内幕。孙振历史瞬间策划:本刊编辑部   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服务一处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名古因、谷音。1902年生,湖北新春县人。大革命时参加过共青团,后失去联系。1929年赴日本留学,参加过左翼文化活动。1932年参加日本共产党,第二年被日本警察逮捕,后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他参加了左翼文化活动,曾任“左联”宣传部长、常务书记。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出版了《七月》、《希望》文艺刊物。1949年同一批党外人士从香港到华北解放区。解放后出席第一次文代会,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平反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5年9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相似文献   

19.
小说《水》是丁玲以崭新的姿态,由自由的个性主义话语跨向革命话语宏大题材写作的艰难成长、嬗变。这一嬗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丁玲小说《水》等文本心理驱力有着作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心理投射和主观意图的纠结。在历史情境中,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丁玲小说《水》的批评是其用笃信的革命话语对个性话语的规训与引导。其中,革命话语具有双刃作用:革命话语在引导"小资作家"坚定革命信念的方面,无疑有着强大的助推之功;但此一批评理路亦不乏偏颇之见,它排斥了个性话语的言说空间,忽视了作家极为丰富的写作情感内涵,对作家个人情感、心灵的深层开掘方面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