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谈比较     
人们认识事物,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恰当的比较,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一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只有在两者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人们往往较重视做好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然而,却很容易忽视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人们的认识水平高低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各有差异。人们对“优生”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校里,教师唯分数是“优”;在家庭里,家长唯出息是“优”;在社会上,人们唯才是“优”。这些认识上的差错和偏见,在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3.
<正>推理在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中占有较大篇幅,不仅是教学重难点,在考题中也经常出现。主观题“推理是否正确”由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其解题过程需要“剥洋葱”式逐层分析,教师可以先区分推理的类型,再厘清组成推理的前提也就是判断是否正确。1.把握推理类型,明确为真的条件。《逻辑与思维》教材中将推理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从哲学认识论中人们对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认识角度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4.
略论《实践论》中对认识过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字面上没有提到知性问题。然而他对认识过程划分的实质,是否具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呢?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2000年6月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四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这四个问题特别是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姓“社”、姓“资”、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以下简称“三条标准” )。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从根本上回答了人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关于姓“社”、姓“资”的疑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民主政府必备的品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重要性,但是否占据“帝王”地位,值得研究,从诚信原则的含义、地位作用进行探索,提出在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法律遵守中构建诚信原则.  相似文献   

8.
“明知”在现行刑法的总则和分则中都有体现,对“明知”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成立特定犯罪。然而对这一主观心理状态的认识一直是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如何认定行为人“应当知道”。笔者试从检察工作中实际处理的案件出发,探讨在检察实践过程中,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铜山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首先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注重把“两手抓,两手硬”的宣传工作做到实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但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偏差。为克服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利用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开专栏、设专题,开展大讨论,宣传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个案监督”是人大在监督工作中的一种成功经验探索,是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发展的新成果。目前,有关“个案监督”的立法已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事日程。然而,由于“个案监督”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因而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在理论界和有关实际工作部门中都存在对“个案监督”是否有必要搞、能否搞好的许多疑虑,形成了若干认识误区。本文拟对此加以简要分析与辩驳,以期能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个案监督”的重视,加快和完善“个案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一位辩证法大师,辩证法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模糊了对马克思辩证法本性的认识,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诸多误解.马克思辩证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逻辑,它主要采取批判的目光,批判性就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性.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建立在人的生存实践本性之上的,人具有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生存性.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的关系”的双重束缚,因此马克思辩证法在我们时代的课题就是对这种“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进行双重批判,为我们的自由和尊严立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现阶段,“合法性”概念的使用有被“误置”的潜在可能性。本文针对人们对“合法性”认识上的片面性,全面澄清了有关“合法性”概念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合法性”完全有别于“合法”,“合法性”有特定的运用领域,文章也对“合法性”与“合法化”及“有效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认识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是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是这两个原则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两个原则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原则也常常发生矛盾。正确地处理这两个原则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从这样一个认识真理的基本原则出发,必然得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结论,即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及由实践检验证明这种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无论什么人都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5.
观点网络     
《创造》2004,(12):62-63
平等保护公私财产权并不恰当唐忠民在2004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撰文认为,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是否应该予以宪法上的平等保护,其真实含义并不是指在民事交换领域不同所有制主体应否权利平等的问题,不是指私法上的平等,而是指国家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责时,在公法领域是否对不同的财产权主体平等对待,在权利保护上是否有等序差别。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对公共财产予以优先保护,实行合理的差别待遇,是正当的。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市场经济也有“盲区”。在关系国计民生根本命脉的领域以及市场经济的“盲区”领域,就必须或者…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寒假举办的广州“学生领袖训练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当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一是“学生领袖”的提法是否不当,是否反映了“官本位”的遗毒;二是领袖素质是否能刻意培养.  相似文献   

17.
对人的本质是否自私问题的认识,是科学人生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解决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人生目的的认识。考虑到“自私”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要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找突破口。我在教学“自私”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四步: (一)课前的准备。为了使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主要做了下面一些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预习教材有关章节。2.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进行概要的讲述。3.向学生布置  相似文献   

18.
申存良 《前进》2003,(8):13-18
根据中央的部署,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正在兴起。兴起学习贯彻新高潮,就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本文围绕如何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谈一些认识。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宗教观念的实质是对“无限”的心理满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给宗教一个定义式的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里,恩格斯首先指出:宗教也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产物,只不过这种产物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紧接着,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产物的产生过程——把人间的力量超人间化。这个过程,就是人们的心理体验和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希求欲,成了“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向宗教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选三卷第372页)这三项标准的提出,对扫清改革的思想障碍,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判断改革的是非成败,提供了依据。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判别认识正误的依据,即真理标准。它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绝对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理论渊源上,是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源于实践标准,而又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