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不明、产权界限不清、产权残缺等内在缺陷,导致农民利益没有法制保障,尤其在农地被征用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失地农民生存危机凸现,成为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因此,明确农村土地财产权利,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根本措施。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乔新生 《团结》2004,(3):38-40,27
2004年4月2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向外界透露,全国拖欠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98.8亿元,已经清还59.9亿元。目前,由国土资源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建设部、审计署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分赴全国各地,检查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中国的土地问题,不是没有法律制度的问题,而是法律制度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拖欠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我国,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对农民的土地征用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宪法修正案更是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补偿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表述。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拖欠农民安置费的现象呢?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分析这些缺陷和弊端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实际,完善农地征用制度,要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农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多样化的农地征用补偿方式;以法律形式确立农民征地补偿独立谈判权等,但最根本的是明晰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4.
刘琳 《学理论》2011,(26):47-48
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农村土地的征收势在必行。同时,由土地征收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天津市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安置补偿模式,完善土地征收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征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土地征收安置补偿问题是失地农民确确实实面临的生计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制定合理的征地安置补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鹏远 《学理论》2012,(16):92-9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全国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制度障碍、法律缺失致使农民利益受损,维权无门。保障农民的权益,从根本上看来是及时立法,严格执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民生。  相似文献   

6.
公益征收征用补偿标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人大第四次修宪规定了公益征收征用应该给予“补偿”的原则,国家应当制定公益征收征用法,依据实际情况确立“补偿”的具体标准。根据我国公益征收征用的具体情况,对被征收征用人的补偿可分别实行“完全补偿”、“适当补偿”、“超值补偿”几种不同标准。现阶段不宜主张公益征收征用中的精神损失补偿,也不宜把对财产权的限制即“实质侵犯”也包括在公益征收征用的补偿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农地征用制度: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在立法、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致使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为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应对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加强土地立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改革征地补偿制度;改进征地程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完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征用是关系到成千上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的一项行政行为。当前,随着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城市的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征用过程中诸如制度设计有失公平、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土地征用正当程序缺失、补偿标准偏低等弊端的大量存在。因此,应尽快对征地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规范土地利用与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民阶层的社会流动,是农民转型的体制障碍。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尝试建立土地共同基金,是促进城郊农民市民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被征用的土地每年都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也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首先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农民所获补偿低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当前采用几种安置补偿办法,并分析了这几种办法各自的优劣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对安置补偿政策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失地农民现象不可避免;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尤其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造成失地农民失利和政府超限征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特别是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制度究竟应该怎样改革,各方有不同的意见。笔者就以下七个问题表明看法。1·土地到底是国家的,还是农民的,有关土地的发展权应当在国家手中,还是应当在农民手中?宪法规定,农村耕地和牧场属于农村农民集体所有。然而,在理论上有关农村土地,有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一些学者认为,土地的最终权力应当在国家手中;二是经济发展应当由政府主导,农村土地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国家应当拥有土地的发展权。实际上,解放以来,由于强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为城市国有土地,农民从补偿、安置等方面,都没有谈判(讨价还价)的权力,农村集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和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构建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从而保证农民在以土地开发为先导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分享收益,逐步推进农业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紧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是保障及时应对、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必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赋予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的权利。近几年,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提出了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有关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相宏 《理论探索》2005,(6):141-142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宪法规范的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应包括财产不可侵犯条款、制约条款和征用补偿条款。1982年宪法对于私有财产保护显得不足。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稿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条款,这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是一大历史的进步,但是该条款没有把私有财产列入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在征用补偿原则和程序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今后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与国外相比较,中国征地制度存在许多严重缺陷: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导致政府土地征用权滥用;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导致失地农民利益严重受损等.因此,进行中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具有迫切性.借鉴国外土地征用经验与土地征用制度的合理性,中国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征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第一,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确保被征用土地的合理使用;第二,确认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征地补偿;第三,赋予农民应有的权利,建立公开、公正的征地程序.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土地治理出现了产权不明、土地分置、土地征用等三大异化现象,由这三大异化现象引起了对农村土地治理无序与农用地管理制度的缺失等问题的反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土地治理存在的主要异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立法上明确产权、土地流转注重效率与公平、土地征用从立法、程序、结果实行公开公正的政策与制度等,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禽流感引发的关于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期我国应对禽流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行政补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补偿制度。本文试对行政补偿的概念以及行政补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力图梳理明确行政补偿的原则、范围、标准、程序、期限、方式及救济,为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概括提炼其中最显著的四个亮点,其中亮点之一是首次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这些年浙江省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做出的开创性探索实践,就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剖析,并探求了当前加快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