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景顺  郑新建 《河北法学》2005,23(3):97-100
近年来,商誉和商誉权法律保护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司法实践中商誉损害赔偿纠纷也越来越多,对商誉提 供全面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将损害商誉不正当竞争行为准 确、科学地加以类型化,同时适度扩大对商誉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范敦强  叶勇 《知识产权》2015,(3):53-57,91
商誉侵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呈增长之势,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现有立法根据不同的侵权主体,分别适用名誉权和商誉条款保护商誉利益,这种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商誉保护必须通过商主体行使商誉权来实现,应明确商誉的民事权利地位。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誉存在天然联系,可为其提供兜底保护、反向保护和动态保护,应在立法上完善商誉侵权的主体、类型及其责任,使各类不法行为得到全面规制。  相似文献   

3.
郑新建 《河北法学》2006,24(7):49-52
近年来,商誉损害赔偿纠纷越来越多.商誉损害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关于商誉损害赔偿的数额,尚无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算标准,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较难把握.司法实践中商誉损害赔偿额一是在综合考虑基础上酌情确定,二是以商誉权人消除影响所需费用作为赔偿额的确定依据.应根据商誉损害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应适用的计算标准.同时,确定商誉赔偿数额的其他方式如法定赔偿额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人格权是商誉权的本质属性,也是商誉权作为权利存在的根本.商誉权的人格权法保护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在对商誉权保护中存在一定缺陷,人格权法保护模式能够克服这些模式的不足.法人名誉权、信用权、商号权、商事人格权的立法模式亦不能很好地保护商誉权,只有将商誉权规定为一种人格权,才能更好地实现商誉权的保护.若商誉权在人格权法中缺失,不仅有害于商誉权的保护,而且影响到未来民法典中人格权法的独立成编,也影响到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商誉是顾客对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赖,体现了顾客对企业的认可。拥有良好商誉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侵犯商誉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企业采取非法的手段侵犯他人的商誉权,甚至利用他人的商誉为自身谋取利益,损害他人商誉。侵犯商主体商誉权的侵权行为不仅使商主体的财产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在我国商誉权保护的法律实践方面,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商主体的商誉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完善相关立法对我国商誉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现代商标制度的建立以商标财产观为核心,商标法的形成实质是商标财产化的一幅镜像。在商标财产化的进程中,商誉与商标的关系一直纵横交错。商誉从一个商业概念成为商标财产本体的认知历经百年,普通法法官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寻找商誉在商标法上的合适位置。商誉是商标财产本体的论述符合知识产权信息理论。但是,商誉作为一种财产也面临着定义困难、评估复杂以及常常与商标意涵重叠的问题。随着现代营销策略的推广,商标的财产价值离不开商誉,商誉的财产价值却不限于商标。  相似文献   

7.
商誉与商誉侵权的竞争法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现代社会,商誉之于企业就如名誉之于个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商誉的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转换;更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商誉的企业如何立足于市场。对于任何经营者而言,商誉意味着竞争优势及其所带来的财产利益,但对于一些不法竞争者来说,破坏、诋毁他人的商誉似乎也成为获得“成功”的捷径。随着商誉财产价值的凸显,破坏、诋毁他人商誉的行为也格外引人注目,商誉的保护已经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事实上,在无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8.
何彤彤 《法制与社会》2011,(20):114-115
现实生活中许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商主体的商誉受到损害,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规定商誉权,因而当其因商誉受损导致财产的减少,社会评价降低等后果时,无法得到法律的充分救济。本文试图从我国商誉权立法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商誉权立法的缺陷,力图构建商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徐聪颖 《法制与社会》2010,(3):101-102,106
从创建商誉的过程看,商誉具有整体性、依附性、专属性以及流变性等四方面的特性。与商誉的这四方面特性相适应,商誉与商标之间所呈现的是一种彼此独立但又交互影响的关系。本文认为尽管在某些情形下,商誉对于商标价值的形成、利用和保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并非是决定商标权确立和保护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誉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来看的,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种综合优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但对于企业商誉却缺乏强有力的保护,中国目前的商誉体制仍旧不完善。因此,本文以商誉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内容,通过分析商誉的特征及组成,探究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并借鉴国外经验,从知识产权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加强对商誉的专门保护。  相似文献   

11.
商誉出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传卫 《科技与法律》2004,(3):90-93,85
本文通过对商誉作为股东出资形式的适格性的论证 ,认为应当在《公司法》修订中确立商誉出资的合法性 ,并对商誉出资在实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誉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无形资本和重要支柱,目前商誉侵权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国相关立法滞后,法律至今没有明确承认商誉权。本文结合在相关领域的学理思考和实务经验,以商誉侵权行为的构成为线索,从竞争法的视角,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目前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通行观点作一梳理、分析,提出与受害人不具有同业竞争的媒体、消费者或公众,应可以作为商誉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商誉及其侵权损害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北京市高院首例商誉侵权纠纷案件为素材,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就商誉的法律概念和特征、商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和商誉侵权民事责任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商誉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作者首先对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做了分析研究 ,指出 :商誉权虽然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但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 ,又具有非确定的地域性、非法定的时间性、非恒定的专有性等显著特征 ;作者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商誉权制度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即商誉权的法律地位、商誉权保护的法律方式及侵害商誉权的法律责任等。作者还就商誉侵权的认定及其民事救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商标与商誉的关系、商标许可的目的方面对"王老吉"商誉之争进行探究,认为"王老吉"的商誉不能独立于其商标而单独存在,商标权人通过许可方式在被许可人的经营下扩大商标的商业信誉,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当许可期届满后,商标权人应有权享有商誉的增值部分。  相似文献   

16.
论商誉与商标的法律关系——兼谈商标权的自由转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聪颖 《政法学刊》2010,27(1):52-58
从创建商誉的过程看,商誉具有整体性、依附性、专属性以及流变性等四方面的特性。与商誉的这四方面特性相适应,商誉与商标之间所呈现的是一种彼此独立但又交互影响的关系。尽管在某些情形下,商誉对于商标价值的形成、利用和保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并非是决定商标权确立和保护的根本基础。而在商标权的转让方面,虽然商誉无需与商标权一并发生移转,但其仍对商标权的转让起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佩 《法制与社会》2011,(13):99-100
商标的本质是联系。商标是商誉的指代工具。这种指代商誉的联系体现着经济利益,保护这种利益的方式便是商标权。所以,保护商标权是保护商誉的重要手段。我国商标法中商标权的规定主要针对于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所指代的商誉得到了相应保护。但是未注册商标所指代的商誉同样应当得到保护。本文以商标与商誉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商誉视角下的注册商标的商标权保护,以及目前未注册商标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新技术发展迭代更新快,市场竞争加剧,商誉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同时,商誉也更容易受到侵害,商誉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商誉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要求加强商誉保护,引导企业重信誉。  相似文献   

19.
商业标识承载着企业的商誉,企业组合使用各种商业标识,以期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记忆申述”,同时商业标识有“外溢性”,一体化使用有助于避免消费者的混淆和他人“搭便车”.商业标识的法律保护范围广、边界模糊,如何在设权和不设权之间找到平衡,以更好地厘定产权边界和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商誉在现代竞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但在法学界,对商誉和商誉权几乎还没有涉及,更没有立法形式加以规范,所以有必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