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宝玲 《前沿》2010,(9):12-16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泄愤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了有序政治参与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利的力量。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培养和切实加快民生建设步伐,以消除政治不稳定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现象,从三个方面概括,具体表现为九大特征。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本身看,他们多与冲突事件本身无关,多属于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较少的弱势群体,而且他们或多或少具有了“类意识”;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性质上看,它首先是一种利益冲突,其次表现为官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且具有利益集团冲突的性质: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发展态势上看,它具有损害政府合法性基础的趋势,具有“升级换代”为“直接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且呈现出泛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学说不仅阐明了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原理,而且强调阶级社会的战争根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利益冲突.近年来,国内军事理论界有学者提出所谓"战争根源于经济利益冲突"的观点,试图将战争的阶级经济根源归结为超阶级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经济利益冲突论"抹杀了战争的阶级性,以"国家利益"掩盖政治分歧,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根源学说.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根本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长白学刊》2009,(3):39-4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严重影响执政基础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立足点是改善民生。民生是事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社会构建,甚至政权更替的关键。改善民生,化解“元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必须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执政政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标;着力弘扬务实之风,夯实改善民生的根基;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建立改善民生的制度支撑;不断构建为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为改善民生提供稳定的社会保证。  相似文献   

5.
程昆 《人民论坛》2012,(35):54-55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一种社会矛盾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当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众多与冲突没有任何直接利益诉求的人,出于某种非理性的心理而加入其中,从而形成的一种"继发性冲突"。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根源、防范和化解措施进行探讨,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河 《前沿》2010,(17):170-17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矛盾,其实质是一种利益冲突,主要起因于社会差距扩大和利益结构失衡导致的社会不公。"无直接利益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冲突的重大病灶,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政府合法性基础。通过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利益结构,缩小社会差距,促进公平公正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消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预警与应急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其通常表现是起哄、扎堆、看热闹,严重的可引发骚乱。社会矛盾预警应急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等特征,迫需构建这种机制。构建这种机制,需夯实"无直接利益冲突"预警应急的基础,建设科学、高效的矛盾预警与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增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自治,从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稳定观的转型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探究这些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爆发过程时发现,公民参与堵塞是其中一个重要根源。但是社会对公民参与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存在争议,从中也折射出传统和现代两种社会稳定观的差异。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实现和谐秩序——现代社会稳定观的核心——的必要手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转变政府决策观念和培育公民社会等四个方面是扩大和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形态,它在巩固发展成果、加强执政地位、提高公共福祉、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非常消极的掣肘作用。针对此类冲突的体制性根源,应从优化发展模式、完善制度供给、加强权力监督、规范司法运行、培育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探寻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往往没有预谋、没有组织策划,纯属偶发的自发行为。一旦发生后,该类事件中的参与者在群体心理和心态相互影响下,出现群体无意识和狂热性;事件过程中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录像、无线及有线互联网等新传媒方式,使网络力量由虚拟走向现实;并有损害政府合法性基础、可能升级为直接利益冲突和泛化的趋势。从发生机制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存在着"点火源"。从扩散机理上看,此类事件存在着从指责个别问题到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由无直接诉求向有诉求的扩散方式演变;从信任缺失到积极对抗,并希望引起更高层政府关注和寻求中立的第三方权威力量支持;事件信息传递复杂、迅速,呈网状扩散;由现实纠纷事件到网络群体围观再到现实群体冲突等行动逻辑。故此,除使用常规、已有的处置办法之外,还应该扩大公安网监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建立公权力当事人的回避制度和畅通的信息报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正在产生革命性影响,它正以巨大能量冲击传统的政治秩序,重塑公众与政府间关系,既给政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政治秩序的稳定构成巨大挑战.互联网对于政治稳定而言犹如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是稳定基因,预防和缓解政治冲突,起到"缓冲器"的功能;也可能是不稳定因素,孕育和激化政治冲突,"催化"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化解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农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发生变迁、制度激励存在偏差、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农民利益受不规范政府行为的侵犯等原因,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有扩大的趋势。为此,应通过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开辟农民与政府平等协商对话的制度渠道;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改变国家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体制,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乡镇社区的自治等途径,努力化解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使其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无直接利益相关者”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期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灭火器"与"减压阀"》一经推出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引发网友热议。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不少读者致电对这期专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该选题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近几年来,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性事件,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无直接利益冲突",意思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正因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通畅,话语权较小,才会转而通过"无直接利益冲突"来发泄不满。围绕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我们将延续上期策划话题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目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有其经济、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其实质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上的碰撞。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极易为人们所忽略,但却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性。面对“无直接利益冲突”,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压制,更不是回避,而是进行社会政治改革,通过新制度的建设来容纳和消化社会运动,以最终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6.
祁玲娣 《前沿》2007,24(3):130-132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自主、理性、合法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实质上是法制化,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反映这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水平。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公民真正实现自身民主权利;有利于民主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相辅相成,是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标本,浙江的经济绩效和社会活力举世公认,但浙江的所有制结构又使一些人充满疑虑."浙江现象"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创业权利,率先建立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走全民创业之路.四千多万浙江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主创业,自我积累,自愿联合,自强不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主政治、民办文化、民间社会,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到了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比较安全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全国领先并且差距较小,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活跃有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府管理科学有为."浙江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是:既要通过党的自身建设使党的执政成为最大的政治优势,建立优越于西方的有效执政和有效政府;又要保证人民的多数参与、全程参与、有序参与和真正当家作主。这种趋势已经显示,我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民主制度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0,(2):96-96
刘勇在《理论前沿》2009年第19期撰文认为,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20.
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事件,其中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维权活动和因社会心理失衡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政治统治的统一性和社会管治的有效性,中国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