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列宁同斯大林的关系,斯大林时代制造了大量谎言,至今仍被某些人用来证明斯大林是列宁事业的"忠诚继承者和卓越发展者".刘著中就充满了此类说法.历史事实是,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并非列宁提名,并且总书记一职当时也不是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列宁要求解除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鉴于斯大林性格"太粗暴",并且在处理一系列重大事务中出现严重的失误.列宁"遗嘱"是给代表大会的,理应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原原本本地传达,但是斯大林等人规定种种限制,使代表们无法理解"遗嘱"的内容和精神.斯大林中断新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成就越大、阶级斗争越尖锐的错误公式,借此在国内实施大规模的镇压.在农村以暴力对待农民,用"全盘集体化"取代列宁的合作化;在国内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迫害少数民族.凡此种种充分证明,斯大林不是列宁事业的什么"忠诚继承者",而是严重背离了列宁遗训.  相似文献   

2.
蒋锐 《岭南学刊》2001,(5):36-40
本文围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展开,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究竟有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逻辑缺陷;三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在实践中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发生的苏东剧变绝非"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在考察这一事变发生的根源、总结这一事变的沉重历史教训时,我们不能不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这一理论源头出发来思考问题,不能不从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实践过程来思考问题,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降低处理我国社会矛盾成本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趋势加剧、利益多元化格局鲜明的大背景下,现在的社会矛盾,几乎没有不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的.除了这个总的特点,这些社会矛盾还表现出以往不曾有或很少有的新特点,如:矛盾的主体越来越以利益群体的面目出现,具有利益群体冲突博弈的性质;矛盾的焦点往往直接、间接集中到政府,地方党和政府往往首当其冲,不得不站在第一线;矛盾的表达往往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维权形式,而维权的目标和手段常常脱节;矛盾的互动往往采取激化、甚至尖锐和恶性冲突的方式,具有倾向激化诉诸冲突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化解社会矛盾的成本无疑会增大.  相似文献   

4.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避免矛盾与冲突,关键在于以何种形式处理。通过对贵州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风波、湖北石首骚动等一系列事件的分析总结,人民论坛"特别策划"  相似文献   

6.
以利益群体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引发利益要求的冲突和社会矛盾的积累,利益整合、人心凝聚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种社会结构变化为我国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提供了优越性发挥的契机和自身发展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资源,协调多种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促进政治文明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再认识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里,原有的以阶级联盟为特征的统一战线还需不需要?如果还有统一战线,它的性质、地位、作用又是什么?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应该制订哪些适合客观情况变化的新的协调社会群体利益的方针政策?这类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遇到过,他们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斯大林在本世纪30年代首先遇到了这些问题,但足没有正确解决,反而在理论上,政策上、工作上出现了严重错误,给其他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重大错误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显著,其脉络是在政治本土化过程中显示与发展的,特别是在选举时刻,为政治所利用.愈演愈烈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撕裂了台湾社会,民众对此已有不满.台湾民间的一些公民社会团体和学者,开始尝试开展民间的渠道,以相互了解、沟通与理解的方式去推动和解之路,治疗台湾社会为"省籍-族群"政治动员所撕裂的伤痛.这对于两岸交流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对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有一个背离与嬗变的过程。一是利用列宁关于扩大中央委员会的思想来巩固个人权力;二是把列宁在特定条件下实行的干部委任制绝对化;三是改变党内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打击异己的工具;四是滥用列宁时期禁止党内派别的规定来打压党内持不同意见者。通过以上措施,斯大林最终把列宁时期所确立的党内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为苏共亡党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无直接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的挑战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直接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力的因素.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需要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除政治不稳定的经济根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消除政治不稳定的政治根源;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的培养,消除政治不稳定的文化根源;切实加快民生政府建设步伐,消除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以市场经济为直接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结构的深刻触动,表现为利益的分化与重组。由此造成了社会成员利益的调整,带来利益分配结果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既有利益协调的一面,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总体而言,我国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种非对抗性决定了可以通过协调方式解决群体间矛盾冲突,以实现政治稳定。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有激化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群体的客观现实,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但是,在列宁逝世之后不久,斯大林就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取代了列宁"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那么,它究竟是以前者还是以后者为直接理论源头和思想资料?为此本文作了追本溯源的探讨,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照物,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了新的、合理的解释和逻辑上一以贯之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下的社会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是贯穿在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条主线。利益群体的冲突博弈、矛盾的链式反应与激化冲突、地方政府在矛盾中首当其冲、维权过程目标和手段的脱节正在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新特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行为失当、基层利益矛盾、制度性缺陷、体制的利益倾向性表现出社会矛盾的新动向。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以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15.
究竟怎样评价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呢?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认为列宁提出的商品经济思想只限于过渡时期,否认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思想。他们认为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经济思想的是斯大林而不是列宁。我觉得这个论断值得商榷。 第一,我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商品经济的认识前后是有根本变化的。 有些同志援引列宁的一些言论,以证明列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的观  相似文献   

16.
彭志敏 《传承》2007,(8):74-76
近代以来人们依据理性主义来推进社会生活理性化和制度化,但某些时候由于忽视了社会生活的非理性化和非正式制度化,新农村社会构建的理论和方案不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我国目前农村社会理性化和非理性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存,矛盾冲突的解决应注重非理性化、非制度化对理性化、制度化的限制,重构日常生活世界,以实现转型时期的新农村构建。  相似文献   

17.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的要求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生命价值观--活着就要为革命工作.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要求未被执行.列宁在病中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时代观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基本状态作出的一般性判断,他明确地将时代问题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赋予时代问题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的时代观是贯穿列宁主义的逻辑链条,是打开列宁主义的一把钥匙。在时代观视阈下考察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之争,可以看出,二者在时代问题的把握上、在列宁主义时代观、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理论使命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正确的。季诺维也夫定义中对农民问题的突出强调,抓住了列宁主义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部分,并没有降低列宁主义的国际性。因此,季诺维也夫的表达更加合理。斯大林的定义,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湮没了内含于列宁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导致了苏联和各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自觉性的长期缺失。尽管如此,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指导下的共产国际使中国共产党免受改良主义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然,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国际性的扩大化强调,也助长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自觉性的生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国共产党扬弃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观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性提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在党内缺乏基础,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组织优势,培植亲信.他通过"职务名册"制,控制了1万名党政高级干部,培植"在册权贵".借口干部"老化"、培养接班人,增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乘机塞进亲信.特别是利用列宁逝世之际,举行征收党员运动,突击发展了25万党员.这批新党员就成为斯大林在党内的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里 《前沿》2008,(1):145-147
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应对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矛盾冲突丛生特定背景下的特定需求,它试图通过协商和调解等方式来化解各方矛盾与冲突,而要有效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种特殊理念来指导:具有宽容、妥协、协商与合作的共和精神。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培养公民协商意识,建立和完善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共和制度,以及拓展共和社会生存空间等方面,来达到弘扬共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