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少帅 《传承》2009,(14):76-77
清朝末年在西藏的治理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烟台条约》的签订使英国获得了在西藏游历的权利,西藏地方坚决反对外人入藏,作为与西藏联系紧密的四川总督丁宝桢也是极力反对洋人入藏。从1876年到1890年,对西藏事务影响最大的就是丁宝桢,他提出了一些安藏的主张多为后来者采用,对西藏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决定向西藏进军时曾提出,入藏军队要"三年一换".当时,这一设想因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并被很快放弃.西藏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党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期建藏"的思想,并通过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使这一思想逐步在驻藏部队官兵和地方工作人员中得到树立和巩固.长期建藏思想的树立,促进了我国主权的巩固、西藏地方建设和部队自身建设,对今天党的对藏工作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09年,清政府由四川调遣新练陆军一协进藏。至1912年底,入藏川军在清王朝覆灭的动乱中被迫全部撤出西藏。清末川军入藏有诸多背景,既有清中央加强在藏地位、遏止英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观原因,也有全国范围内以新军替代绿营,尽快使在藏英军撤出的客观需要。川军进藏后对巩固国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在辛亥民元之际,川军在袍哥控制下出现了严重失误,犯下了一定的罪行,对当时西藏局势的动荡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长达300余年的西方势力介入西藏史上,医药在西方势力入藏过程中起到了笼络人心、交好上层、收集情报、了解民情等重要作用,成为西方势力介入西藏的"敲门砖",征服西藏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任金存 《传承》2009,(2):100-101
在长达300余年的西方势力介入西藏史上,医药在西方势力入藏过程中起到了笼络人心、交好上层、收集情报、了解民情等重要作用,成为西方势力介入西藏的"敲门砖",征服西藏的"利器"。  相似文献   

6.
读者问     
《台声》2014,(7)
<正>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我是台胞,七月计划去成都玩,然后想去拉萨市,入藏证该如何办理呢?还是到了拉萨后去当地台办那边办理就行了?答:鉴于西藏特殊的民族传统、文化古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因西藏的交通状况和旅游服务设施及接待能力,政府规定非大陆居民身份证持有者,包括台湾游客,在进入西藏旅游前,必须办理"入藏旅游批准函"。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叶,随着印度茶业的发展,英国殖民主义者力图将印茶打入边茶市场,通过印茶的渗透,企图在经济上掠夺西藏廉价的珍贵药材和工业原料;在政治上排斥川茶,离间汉藏感情,截断自古以来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而实现其把西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大步骤。印茶侵销西藏一开始便成为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早在光绪十二年,驻藏大臣色楞额便认为印茶侵藏,后患无穷。此后不少封疆大臣具奏陈述印茶侵藏的种种危害,因而引起清廷的密切关注,以致在清代末期四川、西藏地区均掀起一场抵制印茶侵销的斗争。在一个时期,有效地拒印茶于国门之外,在中国近代反对殖民主义侵略史上写  相似文献   

8.
日喀则的奇迹 2000年,"盲人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德国盲女萨布利亚·坦贝肯,带着她开发出的藏盲文来到西藏,创办了西藏盲童学校,一干就是10多年.2005年,萨布利亚的盲童学校分校--"西藏盲人培训中心"在日喀则落户.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央王朝势力向西藏地区的延伸,藏事日繁,川藏线成为沟通内地与西藏联系的重要通道。为保证官员、军队出入和物资运输、信息流通等的顺畅,清政府在康区入藏沿线安设了不少来自四川绿营的塘汛驻军。  相似文献   

10.
从康熙末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统一西藏、驱逐准噶尔分裂势力,清朝多次用兵西藏,成为清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疆域的完整统一贡献极大。同时首创了藏区驻军制:西藏驻军负责驻藏大臣与国家权力机构的保卫,通过军事威慑消弭动乱,防范外敌,维护西藏安定;川藏交通线的藏区驻军承担驻藏军队和驻藏大臣及其属员的后勤保障,负责护卫交通和物资递运。为保证国家军事力量常驻西藏并参与藏区治理,清朝逐步建设起较完善的藏区用兵驻军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全国征集协济援藏军粮银两,在川藏线设置"台站"转输军需粮饷,布防汛塘护卫交通等举措,保障了藏区驻军和驻藏大臣的后勤供应。清代藏区用兵、驻军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是历代统一王朝治藏战略的重大推进,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全以及稳藏、保藏、治藏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伟洲 《思想战线》2007,33(3):48-54
1932年至1933年为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前两年,此时西藏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即西藏政局对康、青战争的影响、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公开信”(告民众书)发布、西藏两大活佛系统之间的论争及国民政府的调解、九世班禅喇嘛返藏等。从这些事件的发生,可看到当时西藏政局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月红 《人权》2011,(6):46-50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话藏和平解放60年》。这是关于西藏的第九个白皮书。它回顾总结了茜藏和平解放的实现和西藏6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示了西藏历经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向世人阐明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谭凯  陈先初 《求索》2012,(8):97-100
清朝末年,英军入侵西藏,酿成西藏乱局。其间十三世达赖喇嘛两次出走,一为英军所迫,一为抵制中央派兵入藏。为此中央政府两次革其达赖喇嘛名号,并采取了其他相关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中央政府的西藏政策及其处置,梁启超展开了批评,提出了某些异议,同时发表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梁氏所论未必十分中肯,但多有合理之处,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西藏问题迫在眉睫,党中央决定抓住时机进军西藏,同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为此,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青海、四川、西康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等渠道,采取广播、同西藏地方官员接触、通信、派人劝和等多种方式,向西藏地方当局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另一方面由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出面,做达赖喇嘛的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有影响的佛教领袖人物入藏,劝说达赖喇嘛以国家统一大局为重,切断与英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和平解放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梁忠翠 《求索》2015,(1):168-172
近代英国对西藏情报搜集的历史经历了初以探险、考察名义的隐形搜集阶段,后发展到直接服务战争的情报搜集,终以驻藏机构为依托,"超级耳目"无孔不入,肆无忌惮地大规模公开搜集情报,西藏几无秘密可守。英国对藏情报源非常庞大,情报员组成复杂,情报间谍训练严格,情报搜集渠道五花八门,对间谍的保护措施严密,情报价值非常高。反观晚清和民国政府,在中英"西藏问题"交涉中因情报落后而受制于人,处处被动。英国高效的对藏情报搜集是其侵藏的重要手段,极大地加速了侵藏进程。  相似文献   

16.
1959年3月,原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阴谋分裂祖国,反对西藏社会改革。叛乱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平息,从而为在西藏顺利进行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下旬,民主改革正式开始。民主改革是分阶段、有步  相似文献   

17.
我是北京301医院的眼科医生,赴西藏国家医疗队总队长。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有幸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赴西藏国家医疗队,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入藏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我代表国家医疗队接过国务院领导同志授予的队旗,心情十分激动。我们全体医疗队员决心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对残痰人的关怀,把各族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带  相似文献   

18.
木木 《台声》2004,(11):80-82
吃 西藏菜是一种时尚,也同样令人身心愉悦。 在藏餐厅里,你能接触到的,不仅仅是风 味独特的西藏美食,而且还有那神秘悠远的藏族文化。耳边回响着一声声“扎西德勒(祝福你)”,那是藏族小伙和姑娘们毫不吝啬的祝福,让你在四溢的菜香中体会到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美妙感受。传统藏餐和新派藏餐 都市人注意到西藏菜,应该说是近几年的事。但是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提起藏餐时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西藏菜究竟是怎样的一些食品。喜欢西藏文化的人和去过西藏旅游的人,可能会对西藏了解多一些,他们至少知道青稞酒、酥油茶和…  相似文献   

19.
195 1年西藏和平解放与 195 9年西藏民主改革 ,使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在党中央领导下的西藏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西藏 5 0年来进步的主要经验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维护祖国统一 ,坚决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分裂活动 ;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保持社会稳定 ;贯彻从西藏实际出发的建设方针。  相似文献   

20.
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兴衰与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2):163-172
邦达昌为邦达家族创立的商号。邦达家族出身藏东平民,因受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提携而垄断了西藏羊毛的出口,成为西藏数一数二的大商人,掌握了西藏经济命脉,邦达昌一度成为官商合办之企业。邦达家族亦官亦商,亦文亦武,权势显赫,富甲一方,在西藏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