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书名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序志>"岂取驺爽之群言雕龙也"一句是理解<文心雕龙>书名的关键,"驺爽雕龙"的典故原本合有贬义,"岂"字在此应当做"难道"解,刘勰以"雕龙"命名全书实际是借此阐发了为文与事功并重的观点.该句各种"岂"字"肯定说"的解法在谮训诂上均存在问题.刘勰所说的"用心"是阐明"心"与"术"的关系, "文心"是指代<文心雕龙>下篇论文术,"雕龙"则象征上篇论文体,二者是并列的关系,"文心雕龙"一名就是对全书内容的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2.
陈祥谦 《求索》2011,(4):185-187
确定《文心雕龙》的撰著时间,对研究刘勰生平及其著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未有圆通服人的结论。实际上,刘勰在《序志》中隐藏了撰著时间。通过考辨可知,《文心雕龙》撰著于梁天监元年到天监二年。  相似文献   

3.
南朝人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论著。全书五十篇,其中《杂文》篇是我国古籍中首先提及并讨论杂文的篇章。今人研究杂文概念和源流演变,往往提及此篇。然而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刘勰所谈的杂文与今日所谓杂文“完全不同”,因而抹煞了这篇作品的现实意义。其实,只要仔细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刘勰所论确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6.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刘勰不提陶渊明的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陶渊明在南朝大多数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玄言诗人,加之他和刘勰在哲学观、政治观及美学观几个方面几乎都严格地对立,致使刘勰也未能免俗,将陶渊明归入玄言诗派。刘勰本来就对玄言诗派颇有贬辞,对其代表作家孙绰、许询评价也很低,因此,在刘勰心目中,陶渊明就更不值一提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心雕龙》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8.
《春秋》2011,(3):54-54
刘勰,字彦和,东莞郡莒人,约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538年,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曾为太末县令,东宫通事舍人和步兵校尉,晚年遁迹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终卒于此。史称有文集行于世,今存者有《文心雕龙》、《刘子》等。  相似文献   

9.
蒙金含  林树明 《求索》2008,(5):177-179
《文心雕龙·辩骚》作为刘勰文艺思想的“枢纽”,全面反映了他对楚辞的审关方式和评价标准。刘勰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和欣赏,表现了他对楚辞的钦慕式的审关认同,这种审美认同感最终导致刘勰对楚辞审关超越意识的形成。刘勰的文学批评是以其思想素养为基础的,他将不同的思想糅合在文学审关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审关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也是他在《文心雕龙·辩骚》中对楚辞形成钦慕式审美认同感、实现审美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梁刘勰撰《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的理论巨著。我以为《文心雕龙》的产生,除了继承前人文论成果的历史原因以外,还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形成基础就是清谈。 清谈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上承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两晋大盛,延及齐梁不衰,是始终刘勰一生的世风。当时记录清谈的书不少,现在传世的只有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了。据记载,当时的士人对此废寝忘食,挥麈扪虱,如痴如狂。其中  相似文献   

11.
鲍贤伦 《今日浙江》2010,(21):60-60
日前,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同志送来一册他们编写出版的《中国气质》,说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首发后反响颇佳,获得上海书展"十大畅销书"和"十大最有创造力编辑"两项荣誉,为浙江增添了光彩。一拿到书,直观上吸引我的却是它的封面和书名。高级灰的封面顶天立地排布着"中国气质"四个字,一看就知道用了唐代草圣怀素的狂草,很古雅也很有张力;书名"中国"和"气质"两个语素很平直,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而其中《史传》篇却更多地涉及(?)史学,它集两汉史评之大成,对唐代刘知几《史通》的著作有重要影响,在古代史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从史学角度对《文心雕龙·史传》篇的主要思想和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是文学活动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文论对主体性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心雕龙》对主体性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勰赋予道、圣、文积极的含义,在解决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又把从道至文看做一种过程。在主体性日益萎缩的今天,重温刘勰关于主体性的论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 对稳定的“稳”,从日常使用上似乎就能看出内在矛盾。办事情要“稳扎稳打”,办事情不能“求稳怕乱”,前者带肯定意义,后者带否定意义。 据《说文解字》,稳字从禾,“蹂毂聚”为稳。既然和谷物联系,使人记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俗语。随便联想,中国古人造出“稳”字,大概初始对它就有褒义的理解吧?从中国古老  相似文献   

16.
黄莉  王树文 《求索》2013,(4):144-146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重支撑,对经典的继承与发扬也一直贯穿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刘勰提出的"征圣宗经"和贺拉斯、朗吉弩斯"摹仿古希腊"的思想均是尊崇经典意识的具体体现。他们在各自的著作《文心雕龙》、《诗艺》、《论崇高》中所倡导的在继承经典基础上发展与革新的文艺标准,不但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的整个文学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对于我们今天关于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中大量存在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这体现了珠玉文化对文艺美学的渗透与影响,是珠玉审美历史的进展,“以珪璋譬喻文才”即是对“以珪璋譬喻德行”的突破.“雕琢”、“雕画”、“雕削”、“雕龙”等用语体现了修饰文章与雕琢美玉之间的融通,“璞”、“珩”等用语与文章审美的原理密切相关;只有更多地了解古玉知识,才能深入把握珠玉用语的内涵,进而体会刘勰文艺美学思想的本质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的诗论数量不多,更不像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艾青《诗论》等专著,但对中国诗苑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本文只就其"诗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文论都不乏关于"和"的深刻论述及不懈追求。《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本巨著,其中也有大量涉"和"字句,"和韵"概念的提出、"和气"概念的拓展,在显性层面显现刘勰对"和"创造性的生发;而在隐性层面,《文心雕龙》的思维之和、理论建构之和、文采之和无一不体现了"和"渗透在《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黄海之滨的侨乡日照县,可谓“代有才人出”的地方。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旧说其系莒县人,现经考证是日照人。他所著《文心雕龙》五十篇,至今在文坛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刘勰因行三,人们尊为刘三公,他的故里亦因而得名“刘三公庄”,今称三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