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部门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必定体现着公共部门的某种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的凸显是社会治理伦理价值位移与公共政策价值观嬗变的使然。公平公正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发展理念和永恒理想,理应成为一个民主、健康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基本伦理价值准则;作为对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的回应,以人为本无疑是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的核心。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公共政策伦理向度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公共政策运作伦理机制的培育以及公共政策主体伦理自觉的养成等一套机制得以体现或实现。  相似文献   

2.
曹典顺  刘天喜 《求实》2007,26(3):26-28
21世纪的和谐的社会观是一种新的社会观,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精神来支撑。这种伦理精神至少应该包含伦理基础、伦理原则和伦理保障三个方面。价值的多元化是和谐的社会观的伦理基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和谐的社会观的伦理原则;社会正义是和谐的社会观的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3.
论引咎辞职入法的制度伦理向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咎辞职入法是新近全国人大审议的《公务员法草案》的一大亮点,这一制度的道德基础包括制度伦理和官员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引咎辞职实施推崇的是政府官员承担政治责任时的道德自律,但在我国,由于政治文化缺失和制度供给不足,引咎辞职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却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作为首部规范我国人事管理的法律,引咎辞职入法体现了制度伦理和官员道德的有机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提出,包含了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双重诉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中国梦实践的生态伦理表征在于: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动态的生态平衡,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于综合的系统平衡,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兼顾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梦实践的生态伦理要求彰显自然的内在价值,树立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将中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生态美学文化。中国梦实践的生态伦理路径是: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托构建以生态地域为基本单位的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制度奖励机制带动生态伦理的落实、研发和落实生态技术的应用,为生态伦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论述,既反映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又彰显新时代伦理特征,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生动表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蕴含了"正其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文明视野探求人的生存本质,必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关注对象,这种关系性视野的终极视点并不是停留在人对自然状貌的解析与体验上,而是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反思人的存在,科学把握人的生态化生存的伦理向度,进而展示人的生态化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少军  韩秋红 《唯实》2007,40(12):31-34
马克思登上哲学舞台伊始,就深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情愫逐步生长,最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核。这种对新人道主义的追求始终处于人文向度和科学向度统一的路径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体现在这双重路径统一的向度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必须考虑与WTO体系框架相适应。根据国际法优先适用权的原则,一国政府必须受其参加的国际条约的约束,在施行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兑现其在国际条约中的承诺,并对国际法与国内法不一致的部分作相应修改。一国政府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组成,地方政府的行为同样被视为一国政府的行为,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必须在其管辖范围内依WTO法律体系框架中所确定的原则与规则行事。当前,在各行各业积极准备“入世”之时,研究在WTO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新的向度下,中国地…  相似文献   

9.
论科技时代的科技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志强  戴艳军 《求实》2004,(2):86-88
当今人类社会正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伦理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科技时代凸现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简要概述了科技时代科技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并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对策 ,以期为我国科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孙道进 《探索》2004,55(4):63-66
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 ,自近代以来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感召下 ,人们对科学知识以及作为其物化形态的物质财富的单向度追求 ,破坏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使人类陷入了“精神的遗忘”。多维度的整体性的文化也因此成了单向度的物质文化并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 :造成并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因此 ,要使异化了的文化再次异化过来 ,就必须重建人类的精神文化 ,即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并以此作为文化之舟的航行之舵。如此 ,文化才能成为人的文化 ,人才能成为文化的人 ;自然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才能走向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同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从作用、问题及思路等三个方面围绕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党执政兴国的终极价值目标,最为关键的就是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而使中国新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初具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完成了向成熟的执政党的转变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这一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边变革进程中的世界主义、发展主义、中国特色三大价值取向和主义性意识形态与国家性意识形态合一、主导性与兼容的多样性的合一、科学性与世俗性的合一三大特点预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创新、充分发挥统摄和整合功能及以爱国主义为又一基本内核的重组功能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西方政治科学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分析理论和传统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予以批判和继承,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产生的。本文对众多学者认可的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分类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指出了对我国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已经翻过了最后的一页,中国人民正以自己的自豪和尊严跨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百年沧桑,百年巨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劫难和灾祸,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走向解放与复兴的领导者、组织者、开崛者。 从上世纪初开始,在世界澎湃激荡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马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得到深化,"四个伟大"的提出更是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强党的建设是全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就是管好领导干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党内监督体制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文研究新时代党内监督体制创新以时代条件为背景,以现实党内监督体制优势与弊端为依据,对新时代创新党内监督体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从加快科技队伍阵地的转移和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关乎党的生命力和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民主和怎样发展党内民主,是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民主建设,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进入新时代,创新和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充分认清其必要性,把准发展着力点,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打造诚信政府的目标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提高政府信用,打造值得信赖的诚信政府。针对行政领域中所存在的一系列政府“失信”现象,打造诚信政府就要建构责任政府、科学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规范自身行为,转变自身职能,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从而提高政府自身形象和信誉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加快发展自己;针对以往发展中的问题和偏差,中国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