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实现中国梦的历程是思想解放的历史。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加快了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征途上,在万众一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时不我待、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重塑民族文化有助于整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力量,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思想活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中国梦”在理论和实践中引导重塑民族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追求,超越了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的梦想。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民共同幸福为目标,凝聚人民个体的多彩之梦,从国家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相统一的高度,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释放国家整体的正能量,在努力帮助个人实现梦想的同时,铸就民族中国梦,无疑是中国梦的真正内涵体现。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以及个体层面建设和强化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凝聚民族整体向心力,构建整个社会的良好环境,而且还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向社会成员传递正能量以保证追梦过程的公平。  相似文献   

5.
2016年2月初,习近平到江西井冈山考察时强调了红色基因教育的必要性。信念坚定、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是红色基因的内涵,也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价值。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来源,是新时期提高党的战斗力与强化党的创新力的源泉。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突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红色基因的内涵具有信念坚定的伦理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红色基因具有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价值,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探索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红色基因具有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源于古代中国的盛世与近代中国的衰败。中国共产党为"逐梦",领导人民用28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党艰辛探索29年,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也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逐梦"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前三阶段大致应是:在未来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继续奋斗,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梦"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世世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丰厚的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国梦打下了理论根基;他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和对中国建设的艰辛探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基础;他带领党和全国人民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前提。因此,毛泽东同志是中国梦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怀疑的,更是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理想、信念、梦想、行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思想过硬、道德高尚、遵纪守法,才能言行理直气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融入世界的伟大理想、科学理想、科学理论、重大战略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需要大力宣传科学理论,要教育引导,要从小抓起,要有物质保障,要批判歪理邪说和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主体认同需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方法上,坚持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产生教育方法合力;在途径上,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如何实现“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统战工作来讲,就是以“同心”思想引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目标一致,内涵相容,形神相随。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涵义,积蓄核心价值内化于心的交融力,增强外践亍行的支撑力,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逻辑关系及既存问题,明确两者互融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路径,可以为建设公民良好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光明的未来,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和个人幸福之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基础。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民族价值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核心。责任、义务和使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底色。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勇于担负起共同责任,切实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的特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有诸多契合点,可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推进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14.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而中国梦是阐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以及今后中国奋斗的复兴目标。中国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是肩负着中国梦使命的主力军。青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和前行的目标,或远大,或现实、或渺小、或平常,或崇高,但是,青年各自的理想实现都将离不开中国梦的助力。中国青年将在这助力器中通过自身对梦想、理想不懈地努力追求,将个人的成长之梦融入到实现国家发展复兴腾飞的中国梦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征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准确把握“中国梦”提出的时代意义、科学认识“中国梦”具有的时代内涵、奋力开拓“中国梦”实现的时代路径,对于引导人们准确理解“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与青年教育的价值旨归相契合,丰富了青年教育的内容体系,凸显着青年教育的时代语境。以中国梦为契机,加强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显得迫切且重要。教育青年深刻领会中国梦的话语内涵,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教育青年勇敢承担中国梦语境下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教育青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以主体能力及意志行动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必须依赖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梦”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个人思想行为的指南,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得阐释了“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他还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工作需要"中国梦"理论的介入;"中国梦"理论的国家认同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想动力、它能增进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需要科学设计基于"中国梦"理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体系,具体包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主导作用;设计旨在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实践,发挥其国家认同培育的推动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着眼于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当代青年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需要青年传承中国精神,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