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陈蔚东在现阶段城乡个体经营者队伍中,百分之八十左右为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它反映了农村改革后农户经济的一种客观走向,说明广大农民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社会力量。大批的农民走向个体私营寻求致富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条...  相似文献   

2.
卢富昌 《政策》2006,(10):30-30
近年来,郧西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发展、大增收”的思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打工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转移20万人。2005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11.3万人,实现打工收入6.3亿元,人均54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打工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效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呈现出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我们的主要作法是:——科学谋划打工经济。郧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外,还有13万人需要转移…  相似文献   

3.
富民强县是繁荣县域经济的基本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幅度降低国有经济比重,让个体私营经济大举进入县域经济,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让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是贯彻和落实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如何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角作用,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肤浅认识。一、围绕富民强县目标,理清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思路(一)调整产业结构,扩张个体私营经济总量。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如何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收入?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到底在哪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要采取什么措施?本文试就此问题做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泰和县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活跃全局、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敢闯敢为 ,大胆探索 ,个体私营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结构逐步优化 ,贡献越来越大。一、多路并举 ,努力加快扩张个体私营经济总量为进一步扩张个体私营经济总量 ,扩大规模 ,增强实力 ,形成支柱 ,我们以推行国有、集体资产有效重组为契机 ,坚持多路并举 ,拓宽发展渠道 ,重点抓“五个一批”。一是转让一批。采取协议出售、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 ,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市场和科学管理改制国有、集体企业。二是改制一批。采取国有转民营的办法 ,使国有…  相似文献   

6.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是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现了较高的转移培训率,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石嘴山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优化环境、调整结构、扶优扶强、完善服务、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相继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石嘴山市减轻企业负担、治理乱收费、促进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规定》,规划建设了一批功能设施较完备的工业园区、商  相似文献   

8.
宿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来抓。这既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两个转变"、迎接激烈市场竞争挑战的内在要求,又是总揽经济全局,加大工作力度的必要措施。从发展思路看,一要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二要继续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力度,为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发展空间;三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固有优势,不断拓展第三产业的领域;四要重点扶持,分类指导,促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大户上规模、上水平。当务之急,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充实壮大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要立足扶持和服务,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在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伊盟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盟经济和旗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非国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到29%。截至1997年底,全盟工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O58家,注册资金62362万元,上缴税金9900万元,从业人员47237人。涌现出一批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乡苏木镇和东达、高原、世荣、华胜、天安、兴秦等一批私营企业典型,涌现出赵永亮、贺定国、武世荣、郝文华、王俊山、高星等一批民营企业家。个体私营经济在推动旗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繁荣市场、方便人…  相似文献   

10.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生 《前沿》2007,(11):190-193
尽管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相应有所增长,但并没有表现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并没有根除。我们应该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创新农业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制度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方面入手,同时,切实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构建后税费时代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长短抓”的思路,来宾市把这一思路全面贯彻到基层,将特色农业当看家本领,以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品质,用“三化”促劳动力转移,保投入稳固农业基础,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我国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水平不高,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的出路只有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从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以较快的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08,(1):8-8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副司长潘海民2007年11月28日在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了落实促进两岸农业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国家工商总局研拟了《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执行。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08,(1):43-43
2007年11月28日,国台办举行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主持,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副司长潘海民介绍了于12月1日起执行的《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并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第一大难题,对此,湖北省沙洋县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创新思路抓增收,注重在三个方面做文章:实行“三个集中”,鼓励农民向小城镇、向公路沿线、向相对发达地区集中,就地转移抓增收;坚持“两条腿走路”,闲时务工、忙时务农,季季赚钱增收;大搞劳务输出,异地转移增收。二、拓宽途径保增收: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村经济能人;狠抓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强化服务促增收;强化信息服务;强化技术服务;强化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6.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除少数属资源型贫困外,绝大多数属于素质型贫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新型农民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难以建设且不可持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牛鼻子”,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7.
赵保华 《群众》2006,(9):53-5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当前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三农”中农民是主体,而对于农民这个主体来说,增收问题又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只有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农村社会才会实现安定、和  相似文献   

18.
张虹 《当代广西》2012,(21):43-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百色市现拥有41家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7家,辐射带动农户约40万户,年户均增收1874元;拥有一批如"浪伏"有机茶等美誉度较高的品牌和商标;建成了全国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刘成文  胡涛 《群众》2009,(10):55-56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们东海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其创业就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力争使农村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创业就业,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不断得到激发,创业就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20.
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经济,其核心问题在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着力点是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本文从发展县域经济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的角度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