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从北京先后飞来两架飞机。陈老总下机后,就匆匆去看了交际处、小岛、山庄旅舍第二天,周总理又去看了这几个地方后说,陈老总一定喜欢山庄。原来,周总理和陈老总是在选同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会谈的地方。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整整谈了一个通宵。送走了客人,总理和陈老总才到双溪休息。本来,接待人员安排总理住下边。陈老总住上边,去到那里,周总理却自行安排起来.对陈老总说,你胖一点住这里,我到上边去。趁总理休息,林西请总理给山庄写副对联,总理说:“你们找陈老总,他内行。“好,总理说的,我一定写,不过.我得想一、两天。”陈老总真的想好了一对: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数一数二两妇聊天,谈到儿子的功课。一个问道:“你儿子的数学成绩如何?”“老师说他的数学是班上数一数二的。”“我儿子的老师也这么说。”第一个接着说,“他数到三以上就弄错了。”找个好名字一个老太太把一张有奖征答优胜者的名单的报纸翻来翻去,左看右看,我不禁问:“老太太,你找什么?要我帮忙吗?”“不用了,”她笑了:“我只是想替孙儿找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3.
走过     
晨声 《工会博览》2006,(2):37-37
大概是上午九点多钟的样子,突然听见陈老板在那边屋里对我爱人说:“覃姐,给您端几个饺子来。”我爱人说:“您自己吃吧。”陈老板说:“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不晓得好不好吃?您儿子回来了,就叫他下去吃。”然后,我就听见爱人谢过陈老板,把陈老板送下了楼。这个陈老板,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工会博览》2013,(30):53-54
王铁成是特型演员,他扮演的周恩来总理形神兼备,打动人心。走下银幕的王铁成是什么样子?假如要观众自己把他与周恩来总理之间划连接线,对于王铁成而言,确实勉为其难了。演员是演员,角色是角色,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正如王铁成所说:“周恩来总理对茶叶没有癖好,而我则相反,不仅喜好喝茶,还对茶文化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只有让队员吃好睡好才能以好的体力和精神更好的工作.”身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电化四段接触网第二作业队队长刘红兵说.工作中,他有担当,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使不尽的力;生活中,他和他的队员们有唠不完的知心话,宿舍食堂更是他关心的重中之重.队员们都称他为“好队长”.  相似文献   

6.
事克农 情报战线上的神秘将军 1955年国庆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受衔仪式,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第一批授衔的57位上将中唯一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诙谐地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后来又说,“没有他,我们中央的不少领导成员,包括周恩来都不会存在了.” 在很难看到硝烟的隐蔽战线上,他所建立的功勋虽长期不为人所知,却起到党和军队守护神的特殊作用.生前,他可以列席党的最高层会议.他去世后,世界公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祭.  相似文献   

7.
借钱     
接到坚打来的电话,邀去他下榻的宾馆见见面。大学毕业快六年了,一直未曾见过他,就连一年一度的同窗聚会上关于坚的消息也断断续续。在去坚下榻宾馆的车上,我努力地回忆那个在校园里同我合资买一套西装轮流“执政”的坚…… 坚其实还是老样子,一套笔挺的毛  相似文献   

8.
双良集团的副总裁马福林在上海的时候见过一次胡润。 “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个人说要带一个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来,结果来的就是胡润。” “胡润的记忆力很好,一说双良,他马上说出是做中央空调的,老板叫缪双大,还说出了公司的总资产。我当时对胡润说,你不要再把我们列入你那个榜里去了行不行?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大。只要你不把我们列入你的榜里,我可以再为你介绍三五个比我们大的企业。当时胡润笑笑不说话。”马福林这样回忆他与胡润的交往。  相似文献   

9.
周总理敬酒     
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都在发愤图强。这一天,周恩来总理到了南昌,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为他洗尘。周总理忽然提出要酒,杨尚奎还摸不着头脑时,总理已毕恭毕敬连敬他3杯。为何连敬3杯?杨尚奎没有细究,就匆忙干了。周围的同志连扯其衫,他才觉得酒中有名堂。“总理敬你3杯,是要你向国家贡献3亿斤粮食!”精明的下属悄悄提醒道。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一个经常接触洋人的旅游界朋友,对我说:“你说,外国人来咱们中国,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交通不便吧。”“不是。”“是打长途电话难?”“也不是”,朋友皱着眉头说。“是上厕所外国人在中国最怕上厕所!旅游途中憋急了,找不到方便的地方;找到了,又因为那地方又脏又臭而不敢进去。”嗯?嗯!我不怀疑,也许洋人在中国确实最怕上厕所。广州有个读者,曾投书报社叙述他经历的一件事:“我路经新落成的天河火车站,到公厕方便。走近公厕、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但见  相似文献   

11.
老大 《工会博览》2006,(18):44-44
那天,我到超市买东西,忽然感觉旁边有个英俊的男人在打量自己。“小小?”他低声叫道,我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是他!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竟然不知所措起来。他见我神情恍惚,眼中的惊喜也马上变成了惶恐,说话都打结巴:“你好……好吗?你还是……那么漂亮。”我傻笑着,额头上冷汗直冒。俩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窘得直搓手。尚存的理智让我们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之后我就逃也似的告辞了。五年的,我们同住—个村子,我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他是村里惟一的大学生,我们真心地相爱着。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为了他的前程。我  相似文献   

12.
汲水县城的石榴巷里有个叫文杰的小青年,父母几年前相继去世,一直和姐姐文梅相依为命在一起生活. 文杰十九岁那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榜上无名.姐姐拉着他的手说:"文杰,再复读一年吧,姐支持你,说不定你明年就能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呢."文杰握着姐的手,使劲地摇了摇头.他深知姐姐这几年供他上学的艰难,姐在一家效益不好的纺织厂上班,每月不足300块钱的收入维持着姐弟俩的生活.为了自己在学校安心学习,正该打扮自己的姐姐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好衣裳,更别提什么化妆品.姐不小了,和朋友谈了几年,该成立她自己的家庭了,姐本来在去年就要结婚的,因为他参加高考把婚礼推到了今年.  相似文献   

13.
琐忆父亲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在我的父亲朱丝纶先生离开我们47年之后,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矩”的博大精深……我家厨房兼餐厅,大约40平方米。南边是锅台,东边堆槎柴,西边和北边摆上竹橱和餐桌,西北角上有个半截楼。  相似文献   

14.
你说机会?它常常是在你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的。那天我拐入盘福酒店内的商场买东西,随口叹了句:“生意好清淡啵!”忽听身旁有位北方大汉插嘴道:“小伙子,这么说,你对这里有兴趣?”我还没来得及思索他话里的意思,他又豪爽地  相似文献   

15.
十天后,工作和生活都上了正轨。司令部办公室李主任回军区了,只留下我。杨副司令叮咛道:“在生活上,对这些老前辈要照顾好,政治上不要打听,不要议论。”我一直把握了这个原则。不久,我同各家首长熟悉了。朱总司令年岁大,开始几天总要问我叫什么?哪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问多了,终于记住,见面就叫我小陈。这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就连朱德这样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人民的老英雄也不能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16.
接到采访一位“特殊人物”的任务,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行,没问题!”他在电话里非常干脆、爽快。他叫刘一行,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三学生,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站在他家的铁门前,我却犹豫了,见面时要不要循礼握手呢? 门开了,他笑眯眯地,但没有伸出他的手。我看见了你眼中掠过的一丝惊异,我吓你一跳了吗?白色的头发,白色的眉毛,白里泛红的皮肤,像个外国小伙子,是吗?走在街上,陌生人看我的眼神都很特别,有一些人一见面还跟我“Hello”哩。(笑)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老画家,他也以为我是个外国留学生。其实,我  相似文献   

17.
某诊所里有三位牙医,医术都很不错,但三个人各有各应酬病人的方法。第一个:“什么?这样就不痛?对了,这样就不痛!”他一面说,一面就动手拔去病人的坏牙。第二个:“很痛吧?很痛吧?我想还要稍微忍耐一下,好吗?再过一会儿就好了。”他是“同情格”,病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安慰,其实他拔牙时一样够狠的。第三个:根本不同病人说话。他板起脸孔,病人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2月的一个下午,上海老城厢的一间亭子间里聚集着一群人,其中一位因情绪激动而涨红了脸的中年男子,正在厉声呵斥坐在床沿上的一名男孩。男孩名叫余辉,面对父亲的斥责和盘问,他的脸上泛出几分不屑的神情,硬是紧闭着嘴巴不说一句话。父亲再也无法容忍了,满腔怒火顿时迸发出来:“好……好!你不说,我有办法,我叫警察来把你关起来……叫警察来给你戒毒!”说着,他不顾旁人的劝阻,猛地冲出房门,用颤抖的手拨通了“110”电话。于是。随着呼啸而至的警车,余辉被民警带走了……17岁的余辉在考上初中以前,是个性格开…  相似文献   

19.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寒暄过后,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请你把写这信封的秘书辞掉。”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我问,“这个秘书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他有什么事得罪你吗?”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他怎么可以把我的姓氏写错?”我说:“这种笔误难免,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粗心而已,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今我每天收到的许多信件中,就有十分之二三把我的名字拼错。如果对这种事情都要计较,也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相似文献   

20.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