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威慑理论是一种在冷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安全理论,曾被誉为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创造之一。①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倡导的博弈论方法、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倡导的心理分析方法和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George)等倡导的个案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威慑理论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②在冷战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常规威慑日益受到重视,统计检验方法也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威慑理论研究中。由于威慑具有行为者数量有限、行为者之间策略互动明显以及所涉及的利益重大等特点,因而有学者认为威慑等国际安全问题比较适合用博弈…  相似文献   

2.
正刚刚落幕的北约峰会,以进一步加强集体防御和威慑能力为牵引,实际上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对欧洲地缘局势的未来而言,具有根本影响的将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的演变。三方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将不断磨合,其中既会有碰撞也会有协调。北约与俄罗斯新一轮地缘博弈,将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间接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惩罚性和严厉性是刑罚基本的天然属性。正是这种属性,在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上造成了威慑和恐怖的效应,而达成人们远罪避害的心理和行为定向,”[1]使潜在的犯罪人打消犯罪意图,并预防犯罪的发生。但是,犯罪行为的存在表明刑罚并非“威力无穷”,而且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效力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的是就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刑罚威慑的实际作用如何?造成刑罚威慑作用有限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刑罚的威慑作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刑罚威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预防作用。刑罚预防,是指通过国家司法机关揭露…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政治领域,针对同一话语或事实,不同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回应,而话语效果的关键在于受众对言语者使用的语言及其构建的社会事实产生了怎样的理解和形成了何种意义。依据国际关系的理解视角,政治话语的理解和接受是意义的社会生产过程。面对某一政治话语或社会事实,话语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解读话语信息,充分调用背景知识,在情感认知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受众所处的社会语境、其背景知识和情感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表现为完全接受、协商性理解和完全反对这三种立场。探讨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和接受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信号释放、对外宣传和印象管理等具体外交实践,也将进一步丰富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5.
利益冲突视角下的政府和农民非对称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农村热点问题而引发的农民集体上访、告状、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干扰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降低了党的威信。针对利益博弈与社会冲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农民的非对称博弈,提出完善村级组织、建立并引导农会、给农民以法律关怀与司法救助、强化舆论监督和开展信仰教育等不同行为主体实现和谐博弈的理性路径,对提高农民在同政府博弈中的地位、重构农村政府体制、大力推进农民自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犯罪规律的研究是犯罪学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具有相应的规律性。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因果律中存在着原因、条件与影响因素等不同的要素;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演进过程表现为互变律;某些类型的青少年犯罪与治理的关系表现为博弈律。明晰青少年犯罪规律,可以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温志媛 《工会博览》2008,(11):109-109
文章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根据重复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集群信任合作形成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博弈行为,以中小零售企业与批发企业联盟为例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来进行论证。说明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是集群企业在多主体参加的重复博弈中作出的理性选择,从而实现各方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泄愤事件是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件和有组织犯罪。产生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及政府管治困境。因此,解决中国政府的管治危机需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合理建立社会利益的博弈机制、重构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实现司法制衡的基础上提高国家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9.
国际安全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如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是国际安全研究学者及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一门学科的建立,往往需要体现出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能奠基学科  相似文献   

10.
非法移民是当下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它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特朗普与民主党不同的政策主张?不同族群因何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相互间存在怎样的利益冲突和政治博弈?研究认为,美国非法移民议题的实质是"主权为谁服务"的政治问题。在此框架下,本文实证分析了白人、亚裔、拉美裔在非法移民议题上持不同态度和诉求的深层原因:中南部白人因为安全和福利而反对非法移民,东西海岸白人因为价值观以及利益未受影响而支持非法移民;亚裔不满于选择性移民执法以及担心政治影响削弱而反对非法移民;拉美裔持矛盾态度则是因为非法移民入籍有助于增强拉美裔政治影响力,但也会在就业市场上给他们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1.
佘澍 《法制博览》2013,(6):98-99
民事司法调解制度微观上的行动者,即法官与当事人的行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不完全的动态信息博弈过程。现有的调解制度下法官在调解中的行动策略存在诸多弊病,但依然会有大量的当事人进入调解程序之中。法官为达成调解的目的主义倾向和多样化的调解手段对当事人产生激励,为改变这种激励并完善动态博弈的格局,其途径在于一种法官职责的引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在选举竞争条件下政党领袖的角色。领袖在政党变迁中起不起作用?如何起作用?学界在此问题上有两派观点。第一派持“消极领袖论”,认为政党变迁的主要动因来自于外部政治环境,政党领袖只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者。另一派观点为“积极领袖论”,认为党的领袖是政党变革的主要动力。他(她)可以自主决定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程度,甚至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发起政治变革。 本文试图通过对丹麦,德国和英国在1950-1990年间的14个政党的比较研究,对上述两种观点作出评估。量化分析表明,政党领袖在政党组织变迁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且,领袖的个人权力越大,领袖更迭就越可能导致组织变迁。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社会第一场空前程度的言息化作战.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信息化武器已达到90%多,而在海湾战争中,仅为8%;从目标选定、信息获取、传输反馈、火力攻击这一过程,过去为48小时,而现在仅为10秒钟.从新闻舆论战的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美军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攻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战争之前,美军仅向伊拉克境内派出的"影子杀手"就有上万人,他们担负的重要任务就是侦察与策反,暗杀与爆炸等活动.其行动往往出于威慑的目的.在战争之中,美军除在战场投放了81种、3170多万份各类传单外,还建立飞行广播电台,向伊拉克人发放收音机,发送电话、短信息等,美军对伊拉克国家战略情报的获取,轰炸目标选定后现场再判定,以及从对伊拉克高官、共和国卫队和一般武装部队官员,直到普通伊拉克公民的舆论攻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时间性、空间性和重要性上说,舆论战的作用都非常突出.全面信息威慑是信息化战争的根本属性.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舆论战有许多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与世界对话的客观需求和深化改革的现实压力使得政治转型问题日益引起关注。近年来国内学界形成了"变量描述""类型梳理"和"区域聚焦"三个核心论域:影响转型的诸多变量大抵可归纳为结构性变量和非结构性变量两类;关于类型的梳理集中于主体博弈论、转型方式论和转型过程论;研究对象聚焦于东亚和拉美国家或地区。研究过程整体上透视出三种逻辑转向:在学科定位层面表现为"从方法论转向本体论"、在研究内容层面表现为"从主义导向到问题导向"、在研究对象层面表现为"从国别比较到跨国比较"。未来,有必要进一步聚焦中国本土视野、强化研究方法使用、提升理论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的经验,试图证明威权政体的类型是决定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威权政体的类型可以从三个方面透视,即组织化程度、核心利益方团结的程度、对公民社会中的民主势力进行分化和压制的程度。威权政体的类型直接决定了新旧政治势力围绕民主体制的建立、运转进行博弈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新旧势力围绕民主体制进行的博弈状态称为政治社会,而民主的巩固和民主质量只不过是政治社会的反映。在实现了民主转型之后,不同的威权政体之所以在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方面出现差异,关键在于这些新兴民主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初始威权政体,从而构造了不同类型的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6.
浅析美国行政保护主义——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行政保护主义可以分为有约束力和无约束力的行政保护主义两种类型。无约束力的行政保护主义实现的核心是战略威慑,其目的在于不战而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有约束力的行政保护主义可以分为技术路径保护主义和政治路径保护主义。对美国行政保护主义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洞察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规律,以期预测、规避与化解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政府把全面遏制伊朗作为美国中东政策首要目标,并对伊朗采取重启经济制裁、加大军事威慑等一系列强硬政策,以打击伊朗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以期最终达到政权更迭之目的。伊朗进行强烈反击,着力打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与大国和邻国各领域合作,并加紧寻求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多方位出手化解危局。当前,美国与伊朗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伊朗如何实现经济突围,如何保持经济与民生稳定,是现政权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影响美伊战略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对遏制地区国家核军备竞赛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数十年来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争辩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不承认观念的作用,将观念置于其研究框架之外。这一理论流派的代表沃尔兹(Kenneth Waltz,又译作华尔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结构是根据物质因素即无政府状态、该状态下的秩序原则和国家间实力的分配状况来加以定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家形象属于国际战略博弈的基本范畴。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是通过其作为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的。我国应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明确纳入国际战略体系,从设计国家形象、巩固客观基础、运筹战略措施、占领传媒制高点等方面构建起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交锋过程中逐步成型,其核心是将威慑与保证融为一体,从而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开始发生摇摆。尤其是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关系中战略竞争的一面急剧上升,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再度战略清晰的迹象。“与台湾交往法”是特朗普政府在中美战略博弈升级背景下对于美台互动进行“政策更新”的产物。然而,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的清晰化存在固有界限,“一个中国政策”仍然是规锁美台互动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