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察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否实现时,要坚持关系思维、知行合一以及动机探析.笔者认为,某一意识形态只有在得到社会中大多数民众自觉主动的认可和践行时,才真正获得了领导权.意识形态主动权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强调的重点、实现标志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均不相同,但是,三者又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张九海 《党政论坛》2009,(11):21-2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始终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意识形态,笔者想提出一个这样的概念,用以形象化地说明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意义,这个概念就是"社会大气层”。第一,意识形态就像自然界的大气层一样,是一种虚体的存在。对于地球来说,大气层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是地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  相似文献   

4.
罗国明 《学理论》2013,(13):72-73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5.
主导产业概念内涵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刚 《理论导刊》2003,(9):10-11
主导产业概念是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准确认识主导产业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有效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因此,科学界定主导产业概念的基本内涵,纠正其中的混乱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意识形态"并没有像各种终结论所预言的那样"趋于一致",相反,意识形态正在通过核心价值得到重构。意识形态的变革1967年,《美国政治学评论》中的文章提及意识形态的频率开始超过提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频率,当然,政治学家在运用这一概念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一变化部分源于"意识形态的终结"这一争论以及人们在界定该术语方面所做的大量努力。这次争论与行为主义的出现巧合,与其说它导致了该术语核心内涵的变化,不如说它对学科前景的转变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共识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完成了意识形态术语革命,多数学者也都相信存在一个马克思终身抱持的意识形态观,却争论于这个观念有何本质规定。这既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关于意识形态的明确定义,更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轮廓和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贯穿着从副本到原本、从抽象到具体的批判逻辑,在否定性上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肯定性上是“意识形态的规律”,在整体性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具体性上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8.
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误解主要是这样一种认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工具,可以根据作为施行者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这些误解至少以以下形式表现出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工具化;意识形态操控的主观化;意识形态的唯统治阶级化。对此需要辨清: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掌控不等于对意识形态的掌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不等于统治阶级有意施行的意识形态;对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不等于对统治利益的再生产。最终必须明确,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出发点,是对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不是对统治关系的再生产;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操控,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实践而不是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刘霞 《理论导刊》2013,(8):38-42
"意识形态"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而为国人所知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重要文章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关用法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所讲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等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倾向。考察早期译著以及早期学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回顾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和流变,对于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廓清各种有关意识形态的纷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术界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意识形态的三种惯常看法,即(1)是错误的意识,歪曲甚至错误地表现生活,(2)是社会发展的阻力,不能适应生产力的物质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3)是专属于资产阶级的虚妄不实的理论体系等,用充分的论据、可靠的论证,一一提出反驳。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意识形态"等同于"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然而,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型,科学技术成为了意识形态。科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在理性基础、特点、运行机制、功能等方面不同。科技意识形态的产生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做出回应。面对冲击和挑战,必须实现对马克思文本从知识论向生存论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李玉环 《学理论》2012,(1):50-51
意识形态认同是一定社会制度合理存在的精神支撑和重要保证。阐明了意识形态认同在性质、程度、路径及影响认同的资源等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借此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财新 《学理论》2011,(28):50-52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完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就需要在研究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回到起点,重温经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更基础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释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同时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著作中市民社会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廓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内涵,同时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与政党具有内在联系,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郭明飞 《理论探讨》2008,9(3):46-50
"意识形态"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自"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复杂的争议之中.由于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文化事实,它涉及到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内涵,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赵晶 《党政论坛》2013,(4):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性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8.
“行政”概念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考察词源含义为出发点,试图梳理行政的概念,并厘清行政与管理的区别,继而阐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含义,以及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间的意义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依附于社会发展,它的功能表现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具有互动共通性和不对称性,它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正确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意义的思考路径是“从人间到天国”;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消灭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重要理论支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论述和思想,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维护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