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早使用中文"法权"一词的不是《哥达纲领批判》的翻译者何思敬而是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翻译者陈昌浩。对德语Recht和俄语npabo翻译用词不同的学术差异并未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民法典起草。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共革命早期所受到的苏俄革命的影响。1958年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讨论趋向极端,侵蚀了民法典起草工作的理论与舆论环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实质是否定公民权利。文革后对"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否定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也吹响了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号角。  相似文献   

2.
李步青 《桂海论丛》2002,18(1):42-44
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对按劳分配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首先 ,要解决好如何准确计算劳动量的办法 ;其次 ,不能离开商品经济谈按劳分配 ;最后 ,按劳分配不能在商品经济中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满怀深情地向世人宣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承诺,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随着这一庄严宣告向全党全国的发出,广大知识分子背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沉重的十字架终被摘去.他们,特别是一些老知识分子,个个欢欣鼓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第二次解放”。  相似文献   

4.
对按劳分配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在实施主体、分配尺度、分配对象、客体范围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新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彩虹 《前沿》2006,41(8):192-194
劳动成果的分配是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凝合。本文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成果分配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成果分配制度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理论分析,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严格区分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当作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把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固守,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的,第一个层次:制度外层次,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交换把劳动总量转化为价值形式,实现企业劳动总量与劳动收入的平衡;第二个层次:制度内层次,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内部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类型、贡献来分配。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0,(5):95-96
王海明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按劳分配是分配的公正原则;按需分配决非公正原则,而或者是不公正原则,或者是人道原则:它是以爱为基础的社会的人道原则,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的不公正原则。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广大社会成员问的基本联系仍然是利益而不是爱,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绝不可能完全满足。这样一来,按需分配如果实行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4):83-83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左”的东西就抬头了.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大报发表一篇很有来头颇具权威性的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按劳分配新理论,其主要内容有: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开始由联产计酬向以劳动所得为主转化;股份合作制经济中解决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统一的难题;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者试行年薪制。  相似文献   

10.
王冬梅 《中国发展》2007,7(1):67-70
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以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直接实现——必要“扣除”为前提,它不过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间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必要“扣除”由分配的前提转变为分配本身,即按公有生产要素分配。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背面”的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尽显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从“波浪式”前进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此问题他反复作了论述。面临我国经济被长期的“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拖到崩溃边缘的严重局势,在改革开放之初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无疑是正确的。邓小平指出:“可  相似文献   

12.
叶选基是叶帅的侄儿,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一直生活在叶帅身边,直至1987年叶帅去世。在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的岁月里,叶选基在叶帅身边亲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为了解这些鲜活的历史瞬间,笔者多次走进位于京郊的叶选基先生寓所,聆听这位71岁老人讲述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和拨乱反正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爱国主义旗帜是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基石的"黏合剂";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佳体现;"一国两制"理论与时俱进地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冷溶 《传承》2012,(19):6-7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学习理解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明确的理论认识,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相似文献   

15.
重温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经典之作———《〈哥达纲领〉批判》 ,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设想的原创性含义 ,认清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先富起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贯彻、逐步完善、旨在克服平均主义、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一项大政策和新办法。“先富起来”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和必然结果,对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先富起来”要作具体分析,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非曲直、现阶段,要重视防止和解决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切实做好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如果以按劳动成果分配,就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难。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可以和多种分配形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因此,研究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框架及其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论。然而,他们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基本特征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似乎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些研究,对我们在21世纪更好地把中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三代核心领导人的治国理论体系是庞大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一篇文章不可能对其整个体系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因此,本文只就其治国理论在政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的变化及其意义作些初步探讨。 …  相似文献   

20.
对邓小平理论创立过程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在 1973年以前就已经在他的表象中形成了自己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以及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 ,《邓小平文选》第 2卷和第 3卷中的所有文章 ,构成了一个内容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描绘了一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画卷 ,因而那种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分阶段逐步创立起来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