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4月,红四军十一师副师长周维炯,被张国焘以“反革命”、“改组派”等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周维炯在停止呼吸前痛斥张国焘:“我不是反革命,你才是真正的反革命,你打死我不怕,我二十年后还要革命。”长篇连载《传奇将军周维炯》展示了这位风华正茂、屡建战功、年仅24岁便殒落了的红军将星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张国焘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这个“带不走”的警卫员如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后来曾担任过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海同志。1933年就参加红军的张海,今年已整整83岁。谈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面色红润、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的张老仍不失当年的机敏和干练。1935年10月,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领红4方面军和原红1方面军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南下,另立“中央”,并通令撤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工作。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遭到党中央的批判,1937年3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祝辉 《党史文汇》2002,(3):43-44
白雀园肃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在这场由张国焘一手制造的政治灾难中,许多鄂豫皖苏区的早期领导人、红军创建者以及排以上干部被逮捕、杀害,极大地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在这场劫难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妻子、鄂豫皖苏区著名的妇女干部程训宣也未能幸免。一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我和程训宣同志是1929年底结婚的。她是黄安人,家住檀树岗程伍德村,妇女工作干部。我老在前方打仗,她在后方工作,我们难得有见面团聚的机会。1932年反四次‘围剿’时我在七里坪一带打仗,战局很紧张,…  相似文献   

4.
1937年5月,红军干部林月琴与红军著名将领、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在延安喜结良缘.林月琴本来有丈夫,由于丈夫随张国焘的“西路军”过黄河西征.这次西征,不仅损失惨重,传来的消息说西路军全军覆没,噩耗无情地撕碎了林月琴团圆的美梦.  相似文献   

5.
王列平 《党史纵横》2008,(3):42-46,48
白雀园里开杀戒红军将领抛头颅 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军委会上,张国焘拍着桌子大声说道:“你们都看看,一个下级组织,竟开会讨论决定是不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这不是反了吗!这个曾中生越来越不象话了!”  相似文献   

6.
1935年,张国焘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把廖承志打成反革命清洗出党,由保安人员押解往宁夏等候处决。廖承志穿着灰布军装,头戴被摘除了红星的军帽。被五花大绑着走在路上。突然,几匹快马从他身旁奔驰而过,其中一个人猛地勒马回头看他。廖承志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但是,这位世叔只打量了廖承志一眼,就形同陌人地又纵马而去。廖承志嗟叹世态炎凉。因为他知道张国焘已宣布今晚要枪毙他。不料,当晚张国焘又传召了廖承志,周恩来也在场。张国焘知道周廖两家的情谊,但却佯装不知地问周恩来:“你俩早就认识?”  相似文献   

7.
徐向前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对1935年9月9日深夜,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率领下,秘密脱离张国焘控制的红四方面军北上后.红军前敌指挥部得知此事时是这样描述的:“……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哄哄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陈昌浩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中央派人送来指令,要我们率队北进:陈昌浩写了复信,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  相似文献   

8.
长征途中,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因为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而受到重创,一度一厥不振。然而,随着一个人的加入,这支英雄的部队又获得了新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放光芒,成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雄师劲旅。这个人就是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南方谈话中有这么两句震聋发喷的话语;“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这里披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红军时期一幕由湘鄂西苏区“左”倾错误领导者造成的惨剧:1933年5月1日,年仅29岁的洪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红军杰出将领段德昌,被诬为“阴谋分裂红军的反革命分子”而惨遭杀害。段德昌在刑场上向战友作最后告别时说:“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在全国胜利的那一天,我希望红军能回到我的家乡,转告我的亲属:我段德昌生是党的人,死是…  相似文献   

10.
《党史天地》2007,(8):60-61
陈昌浩因一文章大动肝火、出口伤人 毛泽东对洛甫说:“等待、忍耐、斗争” 松藩战役后,红军只能穿越草地北上,由于张国焘设置障碍,红一、四方面军的矛盾不断爆发、尖锐。陈昌浩,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也被卷进去了。  相似文献   

11.
秦岭 《党史文汇》2004,(1):44-46
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 张国焘既然是川北红军中的第一号人物,当然也就成为四川军阀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想把他除掉.1933年10月,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即在全川各地城镇、乡村、通衢、渡口广贴告示,悬赏10万大洋购买张国焘的脑袋.告示贴出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保卫局就接连破获了两起企图暗杀张国焘的案件.所有落入红军之手的亡命之徒,一律被处以极刑.张国焘的安危,成了总部首长最为关切的问题.在一次由黄超主持的保卫工作会议上,连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陈昌浩、徐向前也特地赶回来参加.总部警卫排一共40个人,全都是从作战部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很能干,有的还有绝活.  相似文献   

12.
战友情深     
战友情深李安葆穿越川西北的松潘草地,是红军长征经历的最险恶的历程。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活动,正发生在草地,更加深了红军险恶的处境。1935年9月上旬,红九军参谋长陈伯钧随朱德、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到达草地阿坝。当时,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命令,并企...  相似文献   

13.
芦花会议     
《党课》2006,(10):90-91
两河口会议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张国焘虽然表示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但行动上却借口所谓“组织问题”没解决,按兵不动,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由于张国焘的阻挠,“松潘战役计划”中第一步计划未能实现,使胡宗南军先于我军集结松潘地区,造成我军攻打松潘的被动局面。此时,迫切需要加强一、四方面军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团结,以便进一步统一两大主力红军的行动步伐。为此,中央政治局利用部署松潘战役第二步行动计划的间隙,于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等13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的历史经验教训。会上,张国焘首先作了关于红四方面军发展历史的报告,接着徐向前、陈昌浩分别就红四方面军军事方面的情况和政治工作情况作了补充报告。会议对3个报告进行了讨论。邓发、朱德、凯丰、甩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等先后发言,对红四方面军在巩固和发展、提拔工农干部、壮大红军、遵守纪律、反第四次“围剿”失利后创建通南巴新根据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红四方面军在退出鄂豫皖和通南巴根据地以及退出通南巴后缺乏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错误和战略上的失策。  相似文献   

14.
许继慎29岁时便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中共皖西军事委员会主席。他英勇善战,才华过人,为红军的发展和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红军高级将领,却被张国焘在“大肃反”中诬以罪名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  相似文献   

15.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廷益1936年11月,朱德率领红军总部胜利抵达陕北,受到党中央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充分肯定了朱德为维护...  相似文献   

16.
报刊文摘     
1935年秋,张国焘宣布成立临时中央,遭到朱德、刘伯承等红军领导的反对。为此,张国焘决计要对朱德、刘伯承下毒手。 一天深夜,张国焘把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叫到他的卧室,对许世友嘘寒问暖后,说;“我有一件重要任务交给你,事成之后,你就是我们四方面军的总司令。”接  相似文献   

17.
李伶 《湘潮》2014,(4):50-55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一个读者关注的焦点故事:叶剑英北上献图。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张国焘违抗党中央的北进命令,擅自率领已过草地的左路军返经草地,南下另求“发展”,并电令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南下会合。在此关键时刻,右路军将领意见分歧,总参谋长叶剑英携图而去,跟随党中央毅然北进,将地图交给了毛泽东,交给了党中央。艺术家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一部话剧《叶剑英北上:献图》。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6,(9):91-91
注解:这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2月的一首词。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3天,随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两个师,取得了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利。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曾对张国焘的前途做过3次预言,而且这些预言一一应验。 长征途中张国焘一意孤行,反对“北上”,鼓吹乘势“南下”,直至意图分裂红军、危害中央。在这特殊情况下,党中央率一、三军团等部先行北上,并于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讨论张国焘分裂错误及今后行动方针。主持会议的张闻天在会议的总结性发言中明确指出:张国焘错误的发展,“其前途必然是组织第二党”。果然,9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伟大胜利。但事过两个月,红军内部继张国焘阴谋分裂军队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30多名红军将领密谋拉出去另寻出路。事情缘起于1936年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对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阴谋分裂红军、分裂党的严重错误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批判,矛头本来只是对准张国焘,但运动中有人却采取了极“左”的搞法,不少原张国焘部下的指战员受到不应有的冲击和批判,激起强烈不满。当时许世友刚刚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加之天生的性烈如火,第一个站出来大唱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