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到一篇谈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作者9岁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就读,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下午不到三点钟就放学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说:“自由!”一年之后,儿子放了学,常去图书馆,回来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说是为了做作业。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儿子用微机打出一本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  相似文献   

2.
林蔚 《瞭望》2006,(32)
理论上讲应该是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国孩子最开心的暑假,这些日子却让朋友上4年级的儿子很不开心,因为他没地儿玩去——学校离家远不说,也自放假以来就关门了;也没可一起玩的小伙伴——刚搬到新小区,既找不到同学,又不认识邻居;惟一可做的事就是打游戏,可妈妈每天只让他玩40分钟。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放假好无聊,还不如上学呢,上学起码有同学一块呵!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元旦前夕的一天傍晚,当我到袁伟民家走访时,只有他八十多岁的妈妈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的姐姐在家。不一会儿,袁伟民的爱人郑沪英回来了,他们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回来了,袁伟民是最后一个踏进家门的。 “对不起,你先等一等。我妈妈是不久前专程从苏州来北京看望我们的。今天她想到我姐姐家去住些日子,我先送他上汽车,回来咱们再聊。” 郑沪英原是六十年代的国家青年女排队员,身材修长,还习惯地穿着一身运动衣,目前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司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那天,去一个朋友家里玩,朋友在厨房忙碌,我和她6岁的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里正演一个专题片:英国一个有志青年骑着自行车历时两年,到过美、法、德、意、荷、中、韩、日……他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各大城市扛着他的旗走遍世界。画外音介绍说:他确实走遍了世界。专题片结尾,有志青年意气风发地再次肯定:我走遍了世界!  相似文献   

5.
王戎是三国著名的神童之一.他和一群小朋友在马路边上玩,玩了一会儿就口渴了,在马路的另一边突然发现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上面的李子个大皮儿红.……  相似文献   

6.
薛明 《民主》2007,(1):38-39
2006年3月4日,敬爱的叶至善伯伯去世了,我怀着悲痛的心情翻看他生前和我的合影及他赠给我的书籍。我与他交往二十八年,往事如画,一幅幅展现在我的眼前。大约1977年秋,我受叶圣陶公公的邀请,跟随我的老师叶至诚到北京玩,住在叶宅的客房里。中午,大门一响,一个高大的中年人推着自行车进门。老师喊了一声:“阿哥转来了!”我才知道他是师伯叶至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头,给我寄过《李自成》;叶老寄给我的黑白照片,也是他与儿子三午一起冲洗放印的。进门他对我点点头,我朝他笑了一笑。饭桌上的交流涉及面很广,叶三午尤其健谈。叶老、至善伯、至诚…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  相似文献   

8.
娄岩 《侨园》2011,(6):28-29
儿子睿8岁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小学和中学,18岁时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在得知自己被美国名校录取时,他曾感慨地对我说:"如果我出生在美国,一定要去参加美国总统选举!"遗憾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在中国的童年生活睿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管过他,更别说像其他家长那样言传身教了。当别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画画、弹琴、跳舞、武术等补习班时,我却为所谓的事业陪客人  相似文献   

9.
我家是富农。据我奶奶说,富农爷爷曾“在党”,“四清”时被清掉了。 我哥(我的堂兄)初中毕业升高时,考上了却没能上,名额被生产队队长的儿子“顶”了。 我比我哥小几岁,赶上了拨乱反正。我比他幸运得多。小学五年级,“四人帮”被粉碎。我这个富农的孙子,跟贫下中农的孩子一样,戴上了红领巾。不过,买红领巾的钱,是妈给了两个鸡蛋换的。 1979年,我考取了离家七、八里远的步凤  相似文献   

10.
我的儿子读书比较自觉,各科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于是,他成了我的几位同事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板:“看你郭叔的儿子,学习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你能有人家的一半,也就烧高香了……”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不服,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干嘛老是比他!有的甚至对我儿子产生了反感——就他能!我儿子有所察觉之后,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8,(11)
正我老公在美国纽约留学深造。去年5月,我带着5岁儿子皮皮去约探亲。一路上,皮皮十分兴奋,在飞机上蹦来跑去,漂亮的空姐把他当成了重点看护对象,不时叮嘱他,还不停地拿玩具食品哄他。直到飞机落地,空姐们才放松了对皮皮的关注。可我却紧张起来,一手拿着行李,一手拽着皮皮,生怕他转眼失踪了。我拉着皮皮下了飞机,朝候机大纽  相似文献   

12.
李如 《侨园》2014,(1):39-39
8月上旬,我去澳洲看望留学的儿子,儿子见到我自然高兴了一阵。过了几天,他和他的女朋友带我到班克斯塘游玩,我欣然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墨随堂心迹     
林阳 《民主》2014,(10):F0003-F0003
<正>上世纪60年代初,还在上幼儿园的我让爷爷牵进书法之园。写得好,给一分钱,我尝到了什么是鼓励。爷爷端庄秀丽的楷书让我以为这是全世界最美的字,爷爷在历史博物馆写文字说明也是我向小朋友炫耀的资本。"文化大革命"初期,天下大乱,家中也不能幸免。在家人仿徨不安时,我的心早已飞向院里拍三角、玩冰棍棍儿的小朋友。此时,家里要求我每天放学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愚公移山》。因为心里长草,字写得潦草,万分疼爱我的奶奶打了我一戒尺。我从此懂得,学习成绩固然重要,态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韩羽 《瞭望》1992,(Z1)
小时候最有滋有味的是过年过灯节。饺子、馍馍、年糕、肉、炮仗、烟花、高跷、旱船、龙灯狮子、二鬼摔跤。敞开地吃,敞开地玩,玩了吃、吃了玩,往死里玩。 年节过去了,灯节过去了。心里一下子空了半截,又无可奈何地给拘在破八仙桌旁对着书本发呆。一面啃着窝窝头,一面扳着手指头数,再盼下个年。一天一天地,肚子里的窝窝头挤跑了饺子年糕,高跷、旱船、龙灯、狮子也越来越搅  相似文献   

15.
礼仪之邦     
娄岩 《侨园》2012,(11):23
在美国,每周去自助餐馆几乎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是为将就儿子,因为他很喜欢在那里挑挑拣拣,这许是一个孩子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开始吧.后来,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了,他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有机会我就会请他们一次.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儿子争点面子,而他们的选择也是自助餐馆.慢慢我也开始喜欢那里了,因为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对平时过惯了呆板、单调生活的人,总是对改变,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会情有独衷.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回答:“是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6,(11)
编辑同志: 逛庙会本是北京老百姓春节期间选择的适合家庭消费水平的娱乐活动之一,但对于我们12岁的儿子凌淳和与他同岁的小朋友潇潇来说,今年的庙会却带来了一场灾难。 大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结伴到龙潭湖公园逛庙  相似文献   

18.
岑燮钧 《各界》2014,(6):53-54
大宋国的老百姓都替皇帝着急。皇帝你再这样闹下去,一旦沦为亡国之君,会有好果子吃吗?可是,赵佶一点也不着急,该踢足球还是踢足球,该画画还是画画,管他前有狼后有虎,该玩还得玩。大不了让儿子做皇帝,自己做太上皇,岂不更惬意?等到金人逼近,他果然撂挑子,做他的太上皇了。  相似文献   

19.
有好几天了,老王师傅老在自家门口走走站站,站站走走。他老伴心疼地说:“这几天你怎么啦,象掉了魂似的?哪里不舒服,快找医生看看,别憋出病来。”老王师傅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退休以后,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好象少了点什么似的。三个月前,他六十大寿,儿女都赶回来了。儿子买来一个沙发床;女儿买来一台大彩电。并且商量好了,等他退休后轮流接他去省城、北京玩个够。邻居们都羡慕老王师傅,说他老俩口福气好,养育了这么一对知疼知心的好儿女。他还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可他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我出去走走。”他忽…  相似文献   

20.
近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公仆”不论是就职演说,还是述职报告,或者面对新闻采访,反正是公共场合,总是急于表白“我是××人民的儿子!”论说,儿子之于老子,那是一份亲情,一份热爱,一份谦恭,一份忠诚,俱都包含在里面的。乍一听,自然令人激动、感奋。然而,稍加辨别,特别是听其言再观其行,却惊讶地发现,却原来此“儿子”与彼“儿子”是大不一样的。 陈毅老总说过“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他的革命一生是无愧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伟大一生和光辉业绩也是无愧“人民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