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也谈“什么是哲学?”——与汪信砚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信砚教授的哲学定义把哲学归结为价值论,是离开哲学的历史性、问题性、学派性的结果。现当代哲学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以其答案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学术旨趣"。现当代人文学科在事件和规律即人文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文学者主张研究事件的个别性,否定史学、文学、哲学的规律论内涵,另一些学者则主张从事件中探寻规律,又以规律论去解释事件。应区别不同的"致思方向",不能认为文德尔班的致思方向是唯一的。现当代哲学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哲学是反思的,应当尊重黑格尔的"反思"论。汪信砚教授的"反观"说,肯定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却又在哲学定义中排除实践论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前门推出、后门引进的逻辑无奈。现当代哲学还关注人学的研究,以"人的未完成性"来否定人的现实性,是非科学的人学观。本文在作了上述四点辨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作为学科的哲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李楠  高燕宁 《前沿》2010,(7):36-3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4.
崔秋锁 《长白学刊》2005,4(2):42-46
"什么是哲学"问题的症结,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如何理解和怎样把握"哲学是什么";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正确理解和理论把握哲学本性及其规定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和现代方式.任何对哲学本性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具有终极性质.在现代理解意义上,哲学,是一门研究问题既确定又不确定、问题性质既终极又普遍、其产生领域既前沿又尖端、其解决方式既逻辑又非逻辑的特殊学说;它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而又同时兼具科学与宗教双重属性和功能的一门特殊综合学科;哲学是时代内容要求的理论表达,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思想表现,是主体价值追求的自我意识,是社会文明活的灵魂的观念展现.  相似文献   

5.
对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人们在认识上尚存在着一些偏差。如停留在普遍的抽象性原则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仅仅满足于当口号使用,不得要领;或者用静止的封闭的观点看问题,生搬硬套。为了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就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科学的理性思辨加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宋清华 《求索》2007,(12):118-120
哲学对我们是有价值的,它借助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沉思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明晰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可以通过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及对时代的关注,来显示它对智慧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人类对存在与真理的睿智之见与智慧之思。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抽象出来的一些自然哲学结论往往奇妙地回归于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同时,在人类生存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上也出现了价值取向东方化的倾向。理念和现实的双重回归使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潜在的、正面的价值,并感到中国哲学在21世纪将承担重要的使命。一上世纪末,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个伟大的成就是对宇宙秩序性的研究,由此建立了以数学为主要描述手段的《混沌学》。《混沌学》对宇宙微观领域的研究发现: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入“高级混沌”状态时,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便与古老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8.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1):149-154+180
作为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学科性的智慧之思,哲学与“教”的关系呈现不同方面。具体而言,这里涉及“思”和“授”两个维度。所谓“授”,主要与知识的传授相关,“思”则是通过引导人们接触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经典,以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教哲学固然需要传授哲学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哲学教育的对象学会哲学思考。与教哲学的以上两个方面相关,这里同时涉及哲学本身内含的可说与不可说二重品格。在哲学教育的领域,身教重于言教,这不仅体现于道德教育,而且涉及更广意义上的“做哲学”。“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的问题彼此相涉,“什么是哲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彼此关联。“教哲学”既关乎思维方法的提升,也指向合理的价值取向。哲学教育不仅仅涉及哲学的领域,而且关乎一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哲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哲学把握的逻辑发展人对世界的哲学把握不是静止的,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必须放在历史发展中加以考察。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其一是可知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基本上能认知、能反映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定性;其二是决定论观点,即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并非完全是随心所欲、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哲学反思思维具有事后之思、纯粹之思、本质性之思和批判性之思等特点。哲学反思思维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伴侣,是人生征途的灯塔。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重新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的讨论,我认为,要研究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 1)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分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改造,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哲学?上述变化是否完全改变了哲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以存在为研究对象? 2)在现代哲学中,哲学人类学的种种问题日益取得重要的使置,因而关于人的各种研究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如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人的能动性、主观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系统中的人、控制系统中的人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如何反映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是一个太缺乏深刻理论和思辩哲学的国度。劳动的辛勤给了在这片土地上作务的农夫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真切体会,既然利无二致,那么力也就不应该虚掷。我们的先民就是这样放弃了非实在的思虚的冥想。而养成了实在的心性与作风。孔子以与其敬畏神明的存在、不如重视人类的事实,与其偏重独断的思考、莫如敬爱现实的行相标榜号召、开创了中华民族不屑于以思想本身为目的的纯粹活动、而孜孜于凡事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张楠 《前沿》2013,(9):65-66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常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对马克思哲学做过于实际的理解,缺乏理论思维和形上性;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构建为体系哲学,做实证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这两种理解方式都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义。避免将马克思哲学构建成僵化的体系哲学,同时,也要从体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这其中包括对体系问题本身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哲学是否有体系及其有怎么样的体系等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中国哲学的质疑,要回答自身在中国存在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源自西方哲学的理论缺陷,又面对着哲学的民族性及中国人的文化情感认同问题,这就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走与中国哲学融合贯通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互补的理论需求与相互贯通的理论本质。二者的贯通需要在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展开,同时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方式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这种挑战,并进一步论证了克服挑战、实现马克 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既要正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价值,把握其中的哲学基本精神,又要把 握时代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越来越不能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及其所产生的"中国实际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界重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是通过什么结合方式,把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形态的问题。要想使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精神""化"为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新形态,就必须在其结合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版本范式和着眼点"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最适合中国。围绕这个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的讨论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源于近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在中国的实现;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民族性,坚持从传统儒家发掘现代的民族性;西方学者则关注解读和解释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奇迹,试图从政治哲学层面发现40余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还是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主流模式,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局部概念分析,还不能站在中国立场上,立足和关注现实,充分运用多种政治理论资源,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体系构造。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法还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