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事程序功能作用要求主要包括程序分流、程序导引、程序刚性、程序柔性、程序监控五个方面,其贯彻需刑事审判程序做保障。调整和完善现行保障机制可择以下路径:增强一审程序多样性,实现轻重案件审理的程序分流;增强二审程序实效性,实现针对性强、对抗性强的程序导引;增强复核程序严格性,实现标准更高、权威更强的程序刚性;增强再审程序可控性,实现启动慎重、处理终局的程序监控。  相似文献   

2.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有多年,但实践中对刑诉法的贯彻落实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对忽视合议庭职责的现象,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对于庭审调查和辩论阶段层次不明的问题,应由法官对控辩双方予以正确引导和主持加以解决。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当庭认证的作用,处理好当庭认证与庭下认证、当庭认证与定案的关系;同时对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庭前证据交换和审查、告知被害人诉讼权利和当庭宣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公开因民众听审和媒体介入等原因,可能导致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需要从立法上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审判公开是现代文明国家处理刑事案件时所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实行这条原则能在诉讼中有效地保障人权,加强对审判机关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它包括向当事人公开和向社会公开。目前,人民法院实行这条原则,已取得丰富的经验,但有些地方还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已不适应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应建设更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  相似文献   

6.
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刑事审判程序设计和运作必须遵循诉讼经济原则。实现诉讼经济原则,应当考量诉讼期限之长短、诉讼程序之繁简以及案件性质等因素。结合我国刑诉法,择要审视审判程序中诉讼经济原则的主要体现,可以揭示出我国立法进步和不足。诉讼经济原则受到查明事实真相和保障人权目标之双重约束,这也使得制度设计者在适用该原则时应当注意其功能局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在维护现代刑事诉讼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并结合我们的实际和需要予以规定,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设置刑事缺席审判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程序的合理设置,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因被告人不出庭造成的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冲突的问题,实现诉讼效率、诉讼正义、保障人权等诉讼价值的要求,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审判程序问题,以及美国视角的庭审控辩技巧。在现代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审判程序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所在。审判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的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最终承担着体现社会正义的使命。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作了重大修改,其中有两个热点问题,即律师辩护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构成了这次刑诉法修改的核心,它带动和影响了其它程序的改革。在研讨法庭控辩技巧的同时,应当对中国的审判程序有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庭前审查程序所存在的主要弊端.通过对国外预审程序的比较,探讨了预审的若干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际提出了改革庭前审查程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刑事审判作为一种正义的实现过程,蕴涵丰富多姿的美,其中的戏剧美最为显著,戏剧艺术表现的综合性与刑事审判蕴涵的多种美的表现形态相通,戏剧集中反映矛盾冲突与刑事审判的对抗性暗合,戏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刑事裁判类型的多元化对照。发掘刑事审判的戏剧美旨在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刑事审判美的秩序,探求这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刑事审判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包括理念、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之中.民事审判程序中新修改的内容主要有先行调解、对当事人的起诉权保障、默示协议管辖、案件分流、判决书写明理由、简易程序的简易性、小额诉讼、第二审开庭审理原则、发回重审、申请再审管辖、申请再审事由、申请再审期限、检察院的检察监督等.  相似文献   

12.
刑事审判程序简易化构建蓄纳在权利与权力双向协调组合型的诉讼结构内,且以律师有效参与为权利保障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为优位价值。现代刑事简易化审判的程序意义首要的就是满足权利主体人性尊严的程序保障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庭前审查程序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对该程序进行了修改,但依然存在着诸如移送的"主要证据"界定不清,不能排除法官预断,审前准备不充分,难以避免庭审走过场等问题,问题的原因在于庭前审查程序修改时对其价值理论准备不充分,应该将该程序的价值定位为:公正前提下的效率;程序优先于实体;控辩平衡与保障人权.由此得出庭前审查程序应该具备排除法官预断、案件过滤与案件分流、司法审查与庭前准备等功能.最后,建议设置相关辅助制度,如预审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和有关增强辩方防御能力的制度来完善我国庭前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告缺席审判作为当事人在场原则的一种例外,具有保障人权、惩罚贪污贿赂犯罪、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符合刑事诉讼对多元价值目标的追求.文章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与司法经验,结合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告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的最主要特征,它既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始终的具体工作。要求法官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庭审准备、庭审阶段、法庭教育和执行阶段,都要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案件除外)是刑事案件进行审判的前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审判作出了不同于《宪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使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审判程序无法可依。本文对其存在的违法之处作了分析,并对不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期使法律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对推进刑事审判方式变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从审判实践角度界定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指出该制度的建立是诉讼效益和公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必然要求。文章还对庭前证据交换的主体及责任、范围、内容、方式及程序等提出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对刑事审判监督机制进行实证考察。文章首先对刑事审判监督的价值、负价值进行界定,并就其价值形式、价值特征予以阐明;通过对刑事审判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及其相互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力求进一步完善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寻求刑事审判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