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毒人员对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实践证明,生理上的毒瘾戒除并不是很难,而心理上对毒品的渴求即“心瘾”却非常难戒断,会把人反复拖人复吸的恶性循环。因此,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是戒毒康复工作的一个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心理矫治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国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心理矫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心理矫治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和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强制隔离戒毒流程的依据(一)法律依据《禁毒法》第43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第31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相似文献   

3.
吸毒已形成一种危害社会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吸毒者而言,其对毒品的认知、对吸毒的认知将影响其是否产生戒毒或继续吸食毒品的行为.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戒毒方法中,所谓“认知疗法”(Congnifvetherapy)不失为一种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所谓“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心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心理戒毒     
毒品可能与大脑中引起兴奋的化学成分比较接近,戒除吸毒心理成瘾比较难。这主要表现在:吸毒带来的快感难以替代;吸毒快感的记忆难以消除;吸毒人员自我遗弃感强;吸毒人员的人格产生变异;戒毒人员经常受歧视。心理戒毒的对策有:增强戒毒意志;分散求毒注意力;培养戒毒者自尊心;矫正戒毒者自我中心的个性;同伴教育;挫折教育;正确对待戒毒者。心理戒毒者及其亲友则要注意制定计划,分初期、后期进行不同处置,并要结合康复治疗、治疗社区进行。  相似文献   

5.
所谓对吸毒人员收戒由“外循环”向“内循环”转变 ,就是由强制戒毒所将吸毒人员的收戒和劳动康复时间从 3至 6个月延长至 1年 ;扩大收戒吸毒人员的容量 ,一次性将本地吸毒人员全部收戒 ,做到社会面上无吸毒人员 ;实现把戒毒人员的生理脱瘾、心理矫正、劳动康复、自食其力作为禁吸禁毒工作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点来实施 ,以提高戒断巩固质量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论“戒毒效能感”与戒毒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戒毒效能感,是吸毒人员对自己影响戒毒行为和效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直接影响到戒毒效果。吸毒人员对戒毒行为的归因不同又影响到效能的强弱,因而要设法引导吸毒人员对戒毒结果作内归因,以强化其戒毒效能感。本文通过对(1)“戒毒效能感”提出的理论依据;(2)“戒毒效能感”对戒毒效果的影响;(3)“强化戒毒效能感在戒毒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的论述,试图为维持、巩固和提高戒毒效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戒毒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戒毒是新设立的一种戒毒措施,它有利于稳定吸毒人员情绪,消除、抵触心理;有利于区分吸毒人员,针对性戒毒;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缓解政府压力。在实践中,还应探讨下列问题:社区戒毒适用条件、社区戒毒协议的内容,划分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行为的标准和社区戒毒的经费保障等。建议:1.把预防教育落到实处;2.建立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培训机构;3.建立科学的戒毒工作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8.
毒品成瘾社会危害极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禁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戒毒机构非常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普遍采用心理测量对吸毒人员心理行为进行评价,并为科学教育管理吸毒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策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工作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吸毒问题,就全世界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和普遍受到重视的社会问题。吸毒导致诱发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和有关数据,几乎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等式:吸毒=废人=罪人=死人。“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无疑为禁毒工作指明了方向。既符合国情,更符合省情。预防“三二一”、戒毒“三步曲”,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安机关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对吸毒者的预防,是整个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戒毒者的救治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在生理上坚持强制措施与药物脱瘾相结合;在心理上坚持思想教育与劳动锻炼相结合;在巩固措施上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省戒毒系统主动适应转型需要,初步形成了以"三期一延伸"为主线、以"五个重建"为核心的351戒毒模式。根据2013年对出所三年以上的戒毒人员回访调查,保持操守率达26.56%,351戒毒模式初见成效。从吸毒的心理机制、戒毒的心理机制入手,来探究351戒毒模式心理行为干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吸毒人员主动交代轻微刑事犯罪被判短期自由刑,从而规避强制戒毒执行的现象在实践中十分常见。此现象暴露出行政强制措施与刑罚执行衔接上的问题。强制隔离戒毒与自由刑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处罚,不能折抵。社区戒毒是强制隔离戒毒的后续衔接,应防止其弱化和虚化。同时立足实事求是原则,严格审查吸毒人员主动供述的案件。对于明显出于规避目的的主动供述,认定自首应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12.
女性吸毒者具有低度社会联结特征,其薄弱的社会联结与吸毒行为密切相关。女性初次吸毒的主要原因是朋辈影响和寻求新鲜刺激,影响复吸的关键因素是社会排斥、毒源难绝、生理成瘾,吸食的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和冰毒,吸食合成毒品呈上升趋势,主要吸毒场所具有社会控制程度较低的特征。女性吸毒者有较强的就业服务和社会融入需求。从毒品需求侧开展毒品治理,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不想吸、不能吸、不敢吸、不必吸"的禁毒戒毒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毒潮的侵袭下,云南省昆明市的吸毒问题自80年代以来由死灰复燃到蔓延发展。特别是1988年发现第一例海洛因吸毒者后,其蔓延发展的速度令人震惊。到1991年,全市统计吸食海洛因、鸦片人员已达8000余名。面对凶猛的毒流倾泻,昆明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果断措施,认真贯彻党中央“三禁并举、堵源截流”的禁毒方针,在严厉打击大宗毒品过境贩毒的同时,于1989年底组建了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对吸毒成瘾者依法实施集中强制戒毒。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1日《禁毒法》颁布实施,规定了四种戒毒模式,其中关于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是《禁毒法》中最突出的亮点。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是《禁毒法》中明文规定的一种戒毒措施,是对吸毒成瘾的戒毒人员最有效的一种戒毒措施,同时也为强制隔离戒毒后的戒毒康复、社区康复等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成本理论的角度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良性发展的有益启示,从而较好地完成劳教场所职能扩展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5.
毒品祸国殃民,但何以屡禁不绝?一、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失去了预防毒品的最佳时机。二、立法工作滞后,已有的法律法规强度不够,未能起到警示社会、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三、禁毒力量薄弱,打击手段单一,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国内外贩毒分子避关绕道贩毒活动猖獗。 对策:一、各级领导必须端正禁毒斗争的指导思想,吸取教训,痛下决心,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毒品问题。二、建立完善的禁毒体系,党政军齐抓共管,军警民联合禁毒,实施有效的立体打击,坚决拒毒于国门之外。三、进一步完善禁毒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全面遏制毒品犯罪急剧上升势头。四、扩大戒毒康复场所,把戒毒办成产业、遣散吸毒“高危人群”,减少毒品需求和新生吸毒人员的增长,从根本上防止吸毒和艾滋病毒的双向扩散。  相似文献   

16.
以《禁毒法》颁布为契机,探索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瘾、重归社会的戒毒康复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吸戒人员的利益。1.确立吸毒行为非犯罪化处置原则;2.确立“以戒为本、重治慎罚”的戒毒理念。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五华区强制戒毒所所长张骏在长期的戒毒工作中 ,探索出一条吸毒者脱瘾治疗到成功戒断的有效途径 ,使若干吸毒者重获新生 ,同时 ,减少了因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张骏成功的经验并不神秘 ,为了使吸毒者从心灵深入认识到毒品对自身和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从被动戒毒变为主动自觉戒毒 ,他的“法宝”是 :除坚持药物脱瘾治疗外 ,还进一步对戒毒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 ,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打骂、不训斥、不歧视”的工作方法。在他的带领下 ,全所上下以注重“心理冶疗为主 ,药物冶疗为辅”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从而降低了复吸率。然而 ,张骏最成功之处则是他的“人格魅力”即 :“责任心” “爱心” =拒绝毒品  相似文献   

18.
戒毒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以戒毒人员戒毒的行为逻辑为基础。研究发现,戒毒人员戒毒的行为有一个从非正式组织到正式组织戒毒的过程。在作为隐性吸毒人员的时期,他们大多会选择在非正式组织场域进行戒毒,而当从隐性吸毒人员转化成为显性吸毒人员之后,他们进入到社区戒毒和强制戒毒场域。而在作为隐性吸毒人员时,他们戒毒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其中,家庭戒毒是最主要的选择。文章以我国《戒毒条例》为依据,反思了现行戒毒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禁毒法》中规定了社区戒毒模式,将一直由公安部门行使戒毒职责改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这一新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标志着我国新的戒毒制度的确立。但是,由于《戒毒条例》等配套法规、措施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出现了颓势。社区戒毒工作要走出颓势,必须树立正确社区戒毒理念,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切实解决吸毒人员漏管失控现象,及时更新吸毒人员信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关怀伦理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女性吸毒心理和行为特点,可以解释和反思女性吸毒行为,进而提出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针对性教育矫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