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张《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是陈良刚的珍藏,剪报记录着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他主动赴灾区“滤水救人”的场景:“滚滚浊流,灾区人民又面临着饮用水问题。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站在已经被洪水泡了两个月的房子边,正用一个并不复杂的设备,将随手舀起的混水过滤为清水。可是谁也不敢喝这样的清水,因为混水四周还浸泡着淹死的动物呢!县长来了,这位年轻人当着县长的面,‘咕咚、咕咚’喝下了好几杯;小学生来了,年轻人又笑嘻嘻地喝下了这样的过滤水;喝啊喝,当着灾区人民的面……于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在灾区流传开了:有人发明了一种净水的机器,能把…  相似文献   

2.
油灯     
张士尚 《传承》2009,(9):61-61
离开老家20年来,每逢春节我都回老屋一趟。老屋的桌上放着一盏油灯,它是娘的随身嫁妆,是姥爷亲手为娘做的"长明灯"。油灯做工精巧,姥爷用几段铁条和一块铁皮,编出带有漂亮图案的托盘,托盘上面是一个棕色  相似文献   

3.
淡泊为怀     
黄起健 《今日海南》2007,(12):47-47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被古人称为天下明君贤主之首,许由是传说中的高人隐士。尧辞让的可不是小官住,而是要把天下都让给许由。  相似文献   

4.
回想少年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盏油灯和两盒火柴的往事了。我在小学考初中那年,夜里潜心攻读,为了不影响别人,自制了一盏小油灯,在与牛栏隔壁的柴房学习。一天夜里灯被风吹熄了,我跑到代销点买到了两盒火柴。以后,日子飞快地过去。但自制一盏油灯和难找两盒火柴的记忆,促使我拼命读书。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我读初中、高中时,年年都有助学金。  相似文献   

5.
论隐士的四大文化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建波 《求索》2010,(12):245-247
隐士虽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文人们的精神心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扬或者重视。文章把我国古代的隐士分为四大文化原型,即:儒家手段式的待时之隐、道家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佛家超脱红尘的方外之隐以及墨家兴利除害的侠士之隐。  相似文献   

6.
1968年,一位手捧油灯的宫女在沉寂了2000多年后,顶着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从地宫中出土。这件精美绝伦的汉代文物,震惊了世人,这就是有名的国主“长信宫灯”。自那时起,她就成了我心目中的女神,对灯的感情也油然而生。油灯自然成为我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初试身手我的第一个油灯是从北京玉泉路花鸟工艺品市场的旧货店中买来的。那天,聚石带店铺的老板季先生刚从农村收货回来,各式坛坛罐罐摆了一地。每件东西上都布满了油垢、泥土和灰尘,器物的颜色、花纹都看不太清。在季先生清理东西时,我也跟着摆弄起来。在一难杂物中,我发…  相似文献   

7.
看了比尔·波特写终南山隐士的大作《空谷幽兰》,—直狐疑当代隐士究竟在哪儿。  相似文献   

8.
《颜周说齐王》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这里的齐王就是齐宣王,而颜周则是齐国的一个隐士,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故事可能就是这次与齐宣王的会面了,而有此一事亦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了。当然,作为隐士,人家颜周压根就不在乎什么名不名的,这一点我们可在后文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9.
余玮 《世纪行》2014,(7):41-46
<正>1848年2月,两位"大胡子"合作完成的一本神奇的书问世。从此,一个"幽灵"开始在欧洲游荡,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历史潮流,风靡全球。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一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翻译一本外文书,很投入,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蘸着粽子吃。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  相似文献   

10.
窗外那轮冷月,宛若为大地布下一层寒霜,让人感觉冬夜越发清冷起来。案头一盏亮灯,桌上一杯香茗,陡觉冬夜变得暖意融融。手捧友人从石家庄捎来的2003年第2期《太行文学》,凝视封底图片《月亮湖夕照》,思绪顿时飞向“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坝上草原,停驻在高原湖泊那一汪如镜如月的清水畔。照片是我那年秋日的一个黄昏拍摄的,此后那无垠的辽阔草原、梦幻般的月亮湖,就数度在我记忆的底片里曝光,那次美丽的邂逅,犹如一支小夜曲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确信自己是把整个草原和月亮湖带回了家。(一)那年秋天,我们20多个一直生活在冀中平原,从没见…  相似文献   

11.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最西端,与湖北、陕西两省接壤,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源头水库。淅川作为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承担着将一库清水送北京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近年,"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清水中"成了淅川县各级干部的响亮口号,"促进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看了《空谷幽兰》一书,引起了许多联想。就是今年春节前后,关于终南山隐士的报道突然窜红网络,缘起与比尔·波特关于终南隐士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有关。比尔·波特(BillPorter)是翻译和阐释中国古典著作的美国学者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安参观旅游,有一个特殊的纪念品叫“公道杯”,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该杯状若无把茶杯,墨绿色,杯中间有一挺立的龙头,与杯深齐。据说,将酒倒入,满至龙口以下,酒尽在其中,若溢至口上,则全杯皆无,甚为神奇。同行者以水验之,屡试不爽。相传,此杯为唐明皇李隆基赠送其子寿王李冒与儿媳的结婚礼物。其意告诉儿  相似文献   

14.
看起来新农村建设好像是一杯清水,简单的20个字就已表达清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细想一想,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杯耐品的茶。而良好的法制则是使这杯茶不变味、符合健康要求的重要保障。新农村离不开法制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绘出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蓝图,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和目标。这个思路和目标与法制密切相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目标,要求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不仅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5.
《宋史》隐逸传收49人,这远非宋代隐士的全部。我又从多种方志中检索得378人。这虽仍非宋代隐士的全部,但对本文来说,却基本上可以说明问题了。以下对宋代隐士隐居原因试作分析。一、源远流长的尊隐传统中华文化自创立之初就形成了尊隐传统,宋代隐逸文化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迁入新居的前一晚,望着客厅的水晶吊灯、枝型壁灯、荧光棚圈灯、电视墙灯,南、北卧室的仿古吸顶灯,餐厅的餐吊,卫生间的浴霸和镜前灯……看着看着,我一时高兴,揿下全部开关,霎时灯火通明,满室生辉,兴奋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与此同时,往事也在记忆中纷至沓来。我的童年小镇没有电灯。"我曾打量小油灯,从祖屋炕沿到厨房灶台,一幅幅母亲与小油灯如影随形的剪影在墙壁上晃动得杂乱无章。小油灯抽身之处,许  相似文献   

17.
生活小贴士     
《乡音》2011,(12)
铝壶快速去水垢铝壶用一段时间就会结一层像锅巴的水垢,难以去除。现有一个办法解决:壶内灌上水在灶上烧,水开了以后在水里放一小勺苏打,再煮几分钟,水垢就可以去除了。除微波炉异味有巧招微波炉用久了容易产生异味,这里有一个简便实用的驱除异味的方法:盛上半碗清水,然后在清水中加入少许食醋,接着将碗  相似文献   

18.
林红 《当代广西》2006,(21):47-47
曾德盛这一辈子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他出生于北流的一个山村里,在玉林的一个小县城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曾德盛的祖辈都是贫苦农民,由于家境艰难,父母没上过一天学,全是文盲。但在上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中,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了课本,并把还在上小学的曾德盛当作自己的“先生”,每天在油灯下学习文化知识。父母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地影响了曾德盛的一生。为此,曾德盛的学习一直很刻苦,他的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1964年,曾德盛如愿以偿,被北京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系录取。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曾德盛踌躇满志地跨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在哲…  相似文献   

19.
茶意     
喝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一个人的安谧,两个人的知己,都是快乐,非常中国味的。 茶就是很中国的东西,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茶有着士大夫的优雅情怀和隐士的恬淡风骨,比较适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幽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喝茶的:夏天,用绢囊装一撮碧螺春,黄昏搁在将开未开的荷花心里,第二天早晨  相似文献   

20.
我是穿土布鞋长大的。那是一种用穿烂的衣服改做的布鞋,妈妈去地里把魔芋挖回来磨成浆,再放锅里烧开,把换下来的旧衣服布一层一层地糊成“布壳子”,把“布壳子”晒干,然后妈妈就用这“布壳子”铺鞋底、做鞋帮。用这种“布壳子”做成的鞋,妈妈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粑粑鞋”。记忆里,妈妈总是在灯光下纳鞋底,那个时候队里正搞大集体生产,没有闲工夫做布鞋,妈妈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撩鞋帮、上鞋子。每次当我一觉醒来,总是看见妈妈坐在那里纳呀纳呀。那麻线抽过鞋底时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声音,就像妈妈的一声声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