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体现出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民本理念、和合思想、社会美德等,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和谐文化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能促进中华民族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中华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重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必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支点,用民主的精神替代封建伦理和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必须重新定位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拯救公共价值的缺位;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仰;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重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大有可为,能够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民族本质上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着眼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发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既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文化使命紧密相连,又同新时期促进统战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以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么几大统战工作主题密切相关。新时期统战工作应当着力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扎实做好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工程;着力以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积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着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认知与意识的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文化形态,是由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行为准则,对于相同或类似的价值取向、道德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语言体系、地区习俗等文化因素具有明确的认同和包容态度,从而把中国各族人民连结起来,具有强大凝聚力。从文化的维度而言,中华民族凝聚力深刻蕴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思维方式、政治追求中。  相似文献   

7.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提出对“民族文化自觉与向心力”的研讨议题好得很。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解决好了,民族的向心力就会增强,民族的向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大。这符合本会的宗旨。今天,文化自觉这个问题,值得反思。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主心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精神传播世界各地区,许多华族、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都很自觉、自信、自强。尤其是新加坡的龙的传人,表现得尤其出色。台湾、香港也不错,合为“亚洲四小龙”的“三小龙”。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分析多元化时代文化统战所面临的形势,阐述现阶段文化统战核心任务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文化统战领域,谋求统一战线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社会各阶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分析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核心价值理念、道德情操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以及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的需要。和谐、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心、民族魂的表征。化解人类冲突,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民族爱国爱家的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宗法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坚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方向,坚持兼收并蓄一切外来先进文化。坚持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将永远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有着巨大的亲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统战以文会友,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当前,广西统一战线应挖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以传播为抓手,以“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组织为依托,以民主党派、宗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为重点,以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形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为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思想借鉴和意识主导,对于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纽带”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主题,揭示了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把握“文化纽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增强在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统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内在联系,文化统战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文化统战的目的是增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围绕文化统战这一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充分发挥文化统战功能,坚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方向,增强和谐文化认同,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融入统一战线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一方面可增强统战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可提高统战工作亲和力;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冲击下,文化统战研究必要性突出;文化统战不同于统战文化,是统一战线以文化为手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活动和重大战略;我们要整合文化统战资源,创新文化统战手段,打造文化统战品牌,广泛探索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祭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信仰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祭祖具有巨大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是团结家族和民族的重要纽带,是维护宗亲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  相似文献   

18.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这种本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伏羲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融合性能很好地阐释海外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和中国理念。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底线。中国人文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通过对人的关注提升文化精神的价值追求,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内容,通过对文化的整合更新文化传统,引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向。以文化精神为基础,促进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良性互动,不仅是在学理上推进文化研究的需要,亦是在实践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